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Brent Wilson, Canad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Cooperation (CECI)).
驯化(英语:Domestication)是指一種生物的成長與生殖逐漸受另一種生物利用與掌控的過程,例如人類栽培各種農作物、畜牧,以及切葉蟻馴養真菌。人類驯化动植物的目的主要包括作為食物和衣物的來源、運輸、守衛或是觀賞娛樂用途。常見的馴養動物包括了寵物、家畜等。 人类驯化植物至少在1万2千年前就开始了,例如谷物和葫芦。 农业至少在11个不同的世界中心发展起来,驯化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物种 | 年代 | 地区 |
---|---|---|
狗 (Canis lupus familiaris) | 公元前15000年 [1] | 东亚和非洲 |
绵羊 (Ovis orientalis aries) | 公元前9-11000年[2][3] | 西南亚 |
山羊 (Capra aegagrus hircus) | 公元前10000年 [4] | 伊朗 |
猪 (Sus scrofa domestica) | 公元前9000年[5] | 近东、中国 |
牛 (Bos primigenius taurus) | 公元前8000年[6][7] | 印度、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
猫 (Felis catus) | 公元前7500年 [8][9][10][11] | 塞浦路斯和近东 |
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 公元前6000年[12] | 印度和东南亚 |
豚鼠 (Cavia porcellus) | 公元前5000年[13] | 秘鲁 |
驴 (Equus africanus asinus) | 公元前5000年[14][15] | 埃及 |
家鸭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 | 公元前4000年 | 中国 |
水牛 (Bubalus bubalis) | 公元前4000年 | 印度, 中国 |
马 (Equus ferus caballus) | 公元前4000年[16] | 欧亚草原 |
單峰駱駝 (Camelus dromedarius) | 公元前4000年 | 阿拉伯 |
大羊駝 (Lama glama) | 公元前3500年 | 秘鲁 |
蚕 (Bombyx mori) | 公元前3000年 | 中国,参见:蠶業。 |
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 公元前3000年[17] | 俄罗斯 |
野鸽 (Columba livia) | 公元前3000年 | 地中海盘地 |
鵝 (Anser anser domesticus) | 公元前3000年[18] | 埃及 |
双峰骆驼 (Camelus bactrianus) | 公元前2500年 | 中亚 |
牦牛 (Bos grunniens) | 公元前2500年 | 中国西藏 |
爪哇野牛 (Bos javanicus) | 未知 | 东南亚、爪哇岛 |
大额牛 (Bos gaurus frontalis) | 未知 | 东南亚 |
羊驼 (Vicugna pacos) | 公元前1500年 | 秘鲁 |
雪貂 (Mustela putorius furo) | 公元前1500年- | 欧洲 |
番鸭 (Cairina momelanotus) | 未知 | 南美洲 |
珍珠鸡 | 未知 | 非洲 |
鲤鱼 | 未知 | 东亚 |
家养火鸡(英语:Domesticated turkey) | 公元前500年 | 墨西哥 |
金鱼 | 未知 | 中国 |
穴兔 | 公元前1600年 | 欧洲 |
瘤牛 (Bos primigenius indicus) | 公元前8000年 | 印度 |
蜜蜂 | 公元前4000年 | 多个地区,参见:蜜蜂養殖。 |
亚洲象 | 公元前2000年 | 印度河流域文明 |
黇鹿 | 公元前1000年 | 地中海盘地 |
蓝孔雀 | 公元前500年 | 印度 |
蛮鸽(英语:Barbary Dove) | 公元前500年 | 北非 |
日本鹌鹑(英语:Japanese Quail) | 1100–1900年 | 日本 |
金丝雀 | 1600年 | 欧洲加那利群岛 |
鸳鸯 | 未知 | 中国 |
疣鼻天鹅 | 1000–1500年 | 欧洲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September 2007)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
物种 | 年代 | 地区 |
---|---|---|
Fancy rat(英语:Fancy rat) | 1800s | 英国 |
狐狸 | 1800s | 欧洲 |
水貂(英语:mink) | 1800s | 欧洲 |
虎皮鸚鵡 | 1850s | 欧洲 |
雞尾鸚鵡 | 1870s | 欧洲 |
斑胸草雀 | 1900s | 澳大利亚 |
仓鼠 | 1930s | 美国 |
银狐 | 1950s | 苏联 |
麝牛 | 1960s | 美国 |
粟米蛇 | 1960s | 美国 |
球蟒 | 1960s | |
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英语: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 | 1960s | |
马鹿 | 1970s | 新西兰 |
刺猬 | 1980s | 美国 |
蜜袋鼯 | 1980s | 澳大利亚 |
臭鼬 | 1980s | 美国 |
蜜熊 | 年代不确定 | 中美洲 |
部分寄生蜂 | 年代不确定 |
最初的动物驯化影响最大的是控制动物行为的基因,而最初的植物驯化影响的是控制植物形态的基因(种子大小、植物结构、传播机制)以及生理机能(发芽或成熟的时间)。[19][20]
用來釀酒的酵母菌和食用真菌等等也是人類馴化後的結果。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驯化",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data,libary,model,catalog,rendering,skull,bone,animal,reptile,bird,insect,mammal,class,classification,order,family,species,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