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Rs1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
---|---|
Honda Motor Co., Ltd. | |
本田總部大樓 | |
商业名称 | HONDA(ホンダ)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
股票代號 |
東證1部:7267 NYSE:HMC |
法人編號(日语:法人番号) | 6010401027577 |
成立 | 1948年9月24日 |
創辦人 | 本田宗一郎 |
代表人物 | 八郷隆弘(代表取締役社長) |
總部 |
日本 〒107-8556 東京都港區南青山2-1-1 |
標語口號 | The Power of Dreams |
产业 | 製造業 |
產品 | 汽車、摩托車、飛機、發動機 |
營業額 | ▲1216.243億美元(2016財年) |
息税前利润 | ▲68.7億美元(2011財年) |
净利润 | ▲28.299億美元(2016財年) |
員工人數 | 208399人(2016財年) |
网站 |
www |
本田技研工業(日语:本田技研工業/ほんだぎけんこうぎょう Honda giken kōgyō */?;英语:Honda Motor Co., Ltd.;東證1部:7267
, NYSE:HMC),簡稱本田或HONDA,是日本一家跨國交通載具及機械製造公司,主要聞名於其汽車、摩托車、引擎、飛機及電力設備生產業務。
自1959年以來,本田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1][2],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內燃機製造商,每年生產超過1400萬台內燃機[3]。本田於2001年成為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4][5]。在2016年,本田是世界第五大汽車製造商。 在1986年,本田發布了Acura品牌,並成為日本第一個發布旗下專有豪華品牌的汽車製造商。除了汽車和摩托車核心業務,本田還生產花園設備、船舶發動機、個人船舶和發電機及其他產品。自1986年以來,本田參與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究,並在2000年發布ASIMO機器人。此外,它們還冒險進入航空航天領域,於2004年建立GE本田航空發動機和本田HA-420本田噴氣機,並於2012年開始生產。本田在中國有三家合資企業(本田中國、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
2013年,本田在研發上的投資約5.7%(68億美元)[6]。在2013年,本田成為第一個成為美國淨出口商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出口108,705輛本田和Acura車型,而只進口了88,357輛。[7]
本田公司成立於1948年9月,成立之前生產汽車的關鍵零配件活塞環,創辦人為本田宗一郎。
2004年開始,本田製造由柴油發動的摩托車,除了低噪音外,也比過去的機車排放更少的廢氣,減輕了污染的程度。
在北美洲,本田是第一家開創豪華高階品牌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其旗下豪華品牌為讴歌,1986年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开始使用。
2000年,日本本田與台灣三陽工業經過「三社合同會」協議無效後,日本本田決定在台灣重起爐灶,並於同年向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表明在台設廠意願。同年出脫手上所有台灣光陽(KYMCO)持股,並於2002年2月28日成立「台灣本田股份有限公司」(HONDA Taiwan),是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海外100%持有的子公司。2001年,併購原屬大慶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屏東市的廠房,並於同年12月開始車輛的生產,並增資至25億台幣。2007年3月1日,其生產部門與之分離並成立「台灣本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合群汽車有限公司為大昌行集團子公司,自1965年起成為日本本田汽車香港和澳門總代理,現時總店及總部位於九龍東九龍灣宏照道。
在中國,本田有兩家合資企業,分別為:
本田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本身就是一個熱愛賽車的人,早年曾經自己代表他所效力的大都會修車廠參加日本國內賽事奪得第二名。本田也是世界上少見的將賽車視為公司命脈的大型車廠,自2000年重返F1賽事,其一直是投入最多金錢的贊助商(06自立廠隊)。本田不論汽車或摩托車的賽事都有極高的成就。本田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汽車和摩托車最高級別賽事(分別是F1和Moto GP)都曾奪得年度總冠軍冠(包括車手和車隊冠軍)的交通工具製造商。
本田技研才創立不久就投入摩托車賽事,1950年代奪得曼島TT賽事冠軍,1960年代投入世界機車圍場賽事最高殿堂,並且在1961年就拿下首個125級別的單站冠軍,也拿下當年125級別的年度總冠軍,成為日本第一家在Moto GP獲得分站勝利和總冠軍的摩托車廠。更不可思議的是當年250級別的賽事也同樣是由本田拿下總冠軍,此後本田分別在這兩個級距的賽事贏得十多個年度冠軍。Moto GP自1949年至今有57年歷史,只有125,250和500(後改制為四行程990c.c.Moto GP,2007年已經改制為800cc)這三個級別是一直在舉辦的。本田自1960年代早早就稱霸125和250級別,時至今日本田與山葉也是唯一兩家仍在固定參加這兩個級別賽事的日本車廠,其餘諸如川崎,鈴木都已退出(不計外卡參賽)。
本田在1960年代125,250級別的奪冠使得全球都將目光放到了這個當時的日本小廠身上,本田也不滿足現狀,在66年正式加入當時最頂級的500c.c.賽事,和世界名廠一較高下。不過本田在頂級級別卻一點也不如其在125和250的風光,本田先是遭遇八屆世界冠軍Giacomo Agostini和Phili Read帶領的MV Agusta的十七連霸王朝(1958-1974)在1970年代中歐洲車廠中衰之時,卻也輪不到本田,當時Giacomo Agostini轉投山葉,幫助山葉贏得1975年的500年度總冠軍,山葉也是日本第一個奪得500世界冠軍的車廠,本田第一個500冠軍是在1983年由美國車王Freddie Spencer騎乘NS500拿下,而Spencer更在1985年同時奪得250和500的世界冠軍。後來本田又在Eddie Lawson,Wayne Gardner的幫助之下拿下87,89的冠軍。不過真正風光的是1990年代後期的NSR500時代,由澳洲車王Mick Doohan創造五連冠佳績(1994-1998)而99年又由Alex Criville拿下總冠軍。近期500c.c.二行程引擎的最後一年2001年的年度冠軍是則是由今日有小飛俠之稱的Rossi拿下。Rossi在02,03騎乘新型990c.c.四行程引擎的本田RC211V再度奪冠,不過Rossi在04年以及05年賽季,轉投山葉並助其奪冠。雖然本田在近年受到轉投山葉的Rossi不小的壓力。但今年在一批年輕小將的帶領之下頗有中興之勢。本田共計拿下13次頂級級別世界冠軍僅次於MV Agusta的18次。而在2006年本田終於在美國車手海頓拿下了年度積分總冠軍。
1968年本田正式退出F1賽事,直到1983年才重新參加F1。不過這一次本田是以引擎供應商身份參賽,同時也是代表日本車廠在F1史上最輝煌的一刻。1986年-1991年,六年之間本田贊助的車隊拿下了六屆年度車隊冠軍(86,87威廉士88,89,90,91邁凱倫)和五屆車手冠軍(87 N.PIQUET,89 A.PROST,88、90、91 A.SENNA)。隨著本田宗一郎在1991年過世,本田以連續獲得冠軍後「沒有值得追求的目標」為由退出F1。本田宗一郎長子—本田博俊的公司「無限」(為一專門設計、改裝本田量產車的改裝廠)則於91年接下本田F1引擎技術,開始成為引擎供應商,並在92年之後改以「無限—本田」(Mugen-HONDA)之名供應引擎。「無限—本田」曾拿下過四場分站冠軍,並於98年幫助Jordan車隊拿下年度車隊和車手第三名。直到本田於2000年重回F1的隔年,無限才退出F1。本田在2006年買下自2000年重回F1時即開始贊助的英美車隊(BAR Racing),成立本田車隊(Honda Racing F1 Team)成為完全廠隊。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本田於2008年宣佈退出2009賽季,此為本田第三次退出F1賽事。
2015年,本田正式回歸F1賽事,成為引擎供應商,合作伙伴是曾經為冼拿拿下了三屆冠軍的邁凱倫車隊。
本田常常將其最新發展的賽車科技應用在市售車之上,如可程式化電子點火系統PGM-Fi和VTEC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控制系統及雙A臂懸吊。本田在和汽車上有兩項產品是完全移植賽車工法及科技,等同道路版賽車一般。分別是NR和NSX。
Type R車系是Honda旗下的高性能車種家族。Type R原意為「Type Racing」,以Honda原有的各車系車款為基礎,再加上為Type R特別開發的競技用高性能引擎(如紅色汽缸蓋的B系、K系、F系、H系引擎)、傳動系統、空氣動力套件與其他方面的競技用零件與調校之後,獨立而成的高性能版本。
NSX Type R (1996)
NSX Type R (2002)
NSX Type R (2005)
NSX Type R GT1 (2005)
NSX Type R GT500 (2003)
Integra Type R (1996)
Integra Type R (1998)
Integra Type R (2002)
Civic Type R (1996)
Civic Type R (1998)
Civic Type R (2002)
Civic Type R (2005)
Accord Type R/ Euro-R
Civic Type R (2016)
Civic Type R (2017)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本田技研工业 |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本田技研工业",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brand,good,trademark,company,copyright,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