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Andrevruas).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6年11月22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
电池,一般狹義上的定義是將本身儲存的化學能轉成電能的裝置,廣義的定義為將預先儲存起的能量轉化為可供外用電能的裝置[1]。因此,像太陽能電池只有轉化而無儲存功能的裝置不算是電池。其他名稱有電瓶、電芯,而中文池及瓶也有儲存作用之意。
英文中,單一個電池結構叫做「Cell」(單電池),內部有多個Cell並連或串連的結構叫做「Battery Cell」(電池組)。市售一般乾電池其實構造上是「Cell」但英文上習慣稱「Battery」,汽車用鉛酸電池與方形9V電池則是真正的「Battery」。
電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伊拉克時代。是在首都巴格達發現的素燒陶壺(巴格達電池)它是一種使用銅和鐵的電池。考古者發現的物品被認為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電池證據。 而現代真正作為化學能的儲藏體,根據人們的需要可控制地放出電能的裝置,首先由亞歷山德羅·伏打發明,當時稱為Volta Pile(伏打電堆)。
化学电池、電化電池、電化學電池或电化学池是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正极、负极活性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类装置。与普通氧化还原反应不同的是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开进行的,氧化在负极,还原在正极,而电子得失是通过外部线路进行的,所以形成了电流。这是所有电池的本质特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发展,化学电池迎来了品种繁多,应用广泛的局面。大到一座建筑方能容纳得下的巨大装置,小到以毫米计的類型。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化学电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一次化学电池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电子设备革命性的发展。世界上很多电化学科学家,把兴趣集中在做为电动汽车动力的化学电池领域。
乾電池和液体电池的区分仅限于早期电池发展的那段时期。最早的电池由装满电解液的玻璃容器和两个电极组成。后来推出了以糊状电解液为基础的电池,也称做乾電池。
现在仍然有“液体”电池。一般是体积非常庞大的品种。如那些做为不间断电源的大型固定型鉛酸蓄電池或與太阳能電池配套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对于移动设备,有些使用的是全密封,免维护的铅酸蓄电池,这类电池已经成功使用了许多年,其中的电解液硫酸是由硅凝胶固定或被玻璃纤维隔板吸附的。
一次性電池(Primary Battery)俗稱「用完即棄」電池及原電池,因為它們的電量耗盡後,無法再充電使用,只能丟棄。常見的一次性電池包括:
其他的一次性电池包括有鋅電池、鋅空電池、鋅汞電池、水銀電池、氫氧電池和鎂錳電池。
可充電電池又稱二次電池(Secondary Battery)或二級電池、蓄電池。可充電電池按製作材料和工藝上的不同,其優點是在充電後可多次循環使用,它們可全充放電兩百多次甚至達2500次,充電電池的輸出電流負荷力要比大部分一次性電池高。常見的類型有:
燃料電池是一種将燃料的化學能透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化成電能的裝置,與一般電化電池不同的是反應物不儲存在電池內,只在反應時灌入電池。
燃料電池是利用氫氣在陽極進行氧化反應,將氫氣氧化成氫離子,而氧氣在陰極進行還原反應,與由陽極傳來的氫離子結合生成水。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就可以產生電流。
燃料電池的技術包括了出現鹼性燃料電池(AFC)、磷酸燃料電池(PAFC)、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以及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等,而其中,利用甲醇氧化反應作為正極反應的燃料電池技術,更是被業界所看好而積極發展。
水啟動電池(英语:Water-activated battery)本身不含電解質,出廠時還不會產生電力,須待加入水之後,才讓成份間的化學反應得以開始,並產生電力。
原子能电池(又称核电池,氚电池或放射性同位素發电装置)是指那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产生之能量来产生电力的装置。这会使人误解成核反应堆,但实际上这种电池不是利用链式反应来产生能量。核电池比起一般电池有很长的寿命且其输出能量远比一般化学电池为高,可惜其制作成本也相对很高,使这种电池多用于一些需长时间运作又难以更换电池的仪器之上。
核电池之技术早在1913年已经被亨利·莫塞莱所发明,使众科学家都期望此技术能够用于太空仪器上。但由于一直无法提高能源效率,这技术到近年纳米技术研发出更有效之半导体后再被关注。此種電池現應用於衛星、宇航工具,也有於地面上使用。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太空探測器航行者一號就是用這類電池作為能源,供應電力給探測器上的儀器。 核电池大致分成两种类,分别是热转换型核电池(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高階熱電機)及非热转换型核电池。
電池容量是指電池所能儲存的電荷量,電池荷的符號為Q,單位為庫倫(C),但日常生活中多以安培小時(Ah)為單位,由於日常生活使用的電池也有容量相對較少,所以也有用毫安培小時(mAh)單位,也即千分之一安培小時,例如手機所使用的電池通常以後者為標記。
決定電池容量的因素有: 電池的種類(也即制造電池的物質)—同一體積,不同種類的電池有不同的容量,例如鋰電池的容量較很多其他電池為高。 電池的體積—由於物質的化學能的能量密度是固定的,因為體積越大,總藏能量就越多,例如一枚AA電池的容量比AAA電池為大。 電池的溫度—一般情況下,溫度越低,電池的有效容量會減小,不同種類的電池減小的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在寒冷地區使用電池時需要特別留意。 放電速率—放電電流越大,同一電池的有效容量會越小,所以推同高耗電的電器時電池的容量會減少,例如一枚能點亮2W燈泡一小時的電池,推動4W燈泡時就不能有半小時,必定比半小時短些,短多少就視乎電池種類、溫度…等因素而定。
所以同一枚電池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容量,所以一般電池所標示的容量只可作參考,實際使用仍會因環境及其他工作條件而有所變化。而標示容量一般都以室溫情況下作準。
要計算一電池的在某一放電流下能連續放電多久,方法是將容量除以電流:
當中,t(h)是放電時間(單位是小時)、Q(Ah)是電池容量(單位是安倍小時)、I(A)是電流(安培)。
而放電(或充電)電流也有用C值來表述,1個C的放電電流會剛好在一小時把電池完全放電,也就是1個C的電流是相對電池容量而定。例如一枚600mAh的電池,1個C的電流即是600mA,以這個電流放電會在一小時內用完電量。同樣地,對一枚2500mAh的電池,1C就是2500mA。又例如以0.5C對電池放電的話,不管電池容量多小,電池都會在2小時用完(1/0.5=2)。
用C作表述的特點在於在相同電池種類、操作環境下,不同容量的電池在同一C值放電率下,理論上都應該有相約放電時間。所以當要比較不同電池性能時,會選擇同一C值的放電或充電速率作比較。電池生產商在電池的規格上也多以C值表述放電電流及充電電流的速率。
美国型号 | 中国型号 | 尺寸(高度×直径),mm |
---|---|---|
AAA | 7号电池 | 44.0*10.0 |
AA | 5号电池 | 49.0*14.0 |
C | 2号电池 | 49.5*25.3 |
D | 1号电池 | 59.0*32.3 |
AAAA | 9号电池 | 41.5*8.1 |
A | 4号电池 | 49.0*16.8 |
SC | 3号电池 | 42.0*22.1 |
N | 8号电池 | 28.5*11.7 |
F | 89.0*32.3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电池",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PLAN, Aucotec, CAE, AutoCAD Electrical, IGE XAO, ElCAD, 2D drawings, 2D symbols, 3D content, 3D catalog, EPLAN Electric P8, Zuken E3, schematics, dataportal, data portal, wscad universe, electronic, ProPanel3D, .EDZ, eClass Advanced, eCl@ss 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