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和谐的泰伯利亚).
| |
Android 8.0.0 Google即時桌面(Pixel)界面 | |
开发者 | Google、Open Handset Alliance |
---|---|
编程语言 | C(核心)[1]、C++(有些第三方)、Python、Java(使用者介面)[2] |
運作狀態 | 開發中 |
源码模式 | 開放原始碼[3]與部份專有元件[4] |
初始版本 | Android 1.0 beta(2007年11月5日,9年前(2007-11-05)) |
最新版本 | 8.0.0(2017年8月22日,38天前(2017-08-22)) |
最新測試版本 | Android O Developer Preview 4(2017年7月24日,2個月前(2017-07-24)) |
支援平台 | ARM、MIPS、Power Architecture、x86、x86-64 |
内核类别 | 整塊性核心(Linux核心) |
默认用户界面 | 圖形使用者介面 |
许可证 | Apache许可证2.0、GPL v2(修改的Linux内核)[5] |
官方網站 |
www |
Android(讀音:英:['ændrɔɪd],美:[ˈænˌdrɔɪd]),中文名称为安卓或安致,是一個基於Linux核心的開放原始碼行動作業系統,由Google成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OHA,開放手機聯盟)持續領導與開發,主要設計用於觸控螢幕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與其他可攜式裝置。
Android最初由安迪·魯賓(Andy Rubin)等人開發製作[6],最初開發這個系統的目的是創建一個數位相機的先進作業系統;但是後來發現市場需求不夠大,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成長,於是Android成為一款面向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於2005年7月11日被美國科技企業Google收購[7] [8]。2007年11月,Google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成立開放手機聯盟來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隨後,Google以Apache免費開放原始碼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佈了Android的原始碼[9],開放原始碼加速了Android普及,讓生產商推出搭載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10][11][12][13],Android後來更逐漸拓展到平板電腦及其他領域上[14]。
2010年末數據顯示,僅正式推出兩年的Android作業系統在市場佔有率上已經超越稱霸逾十年的諾基亞Symbian系統[15][16],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17]。
在2014年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宣布過去30天裡有10億台活跃的安卓设备,相較於2013年6月則是5.38億[18]。
2017年3月,Android全球網路流量和設備超越Microsoft Windows,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作業系統[19]。
Android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作家利尔亚当(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在1886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未來夏娃》(L'Ève future)中。他將外表像人的機器人取名為Android。
Android是一個全身綠色的機器人,顏色採用了PMS 376C和RGB中十六進制的#A4C639來繪製,這是Android作業系統的品牌象徵[20]。有時候,它會以純文字的標誌展示。[21]
Android的標誌是由Ascender公司設計的,其中的文字使用了Ascender公司專門製作的稱之為“Google Droid”的字型[22]。
2003年10月,有“Android之父”之称的安迪·鲁宾(Andy Rubin)[23]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尔托建立了Android科技公司(Android Inc.),並與利奇·米纳尔(Rich Miner)[24]、尼克·席尔斯(Nick Sears)[25]、克里斯·怀特(Chris White)[26]共同發展這家公司。談到建立Android科技公司的原因,魯賓說:“聰明的流動裝置能更好的意識到用戶的愛好和要求。”[27]儘管Android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員工過去都具有各自的科技成就,但是Android科技公司的經營只顯露出它在智慧型手機軟體的方面。
同年,魯賓為Android科技公司花光所有錢。就在這時,史蒂夫·帕尔曼(Steve Perlman)遞給了魯賓一個信封,在裡面裝有1萬美元的現金;帕爾曼並不是以投資的方式給魯賓這筆錢,因為他拒絕了魯賓給他的股份。[28]
2005年7月11日,Google收購了Android科技公司,Android科技公司成為Google旗下的一部分。包括利奇·米纳尔、克里斯·怀特等所擁有的全資子公司,所有Android科技公司的員工都被併入Google。當時沒有人知道Google為什麼作出這項收購,有許多的猜測,後來證明Google正是借助此次收購正式進入移动領域。
在Google,魯賓領導着一個負責開發基於Linux核心行動作業系統的團隊,這個開發項目便是Android作業系統。Google的合作平台為Android提供了廣闊的市場,Google給予各大硬件製造商、軟體開發商一個靈活可靠的系統升級承諾,並保證將給予它們最新版本的作業系統。
2006年12月,《華爾街日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了Google有可能進入流動領域的傳聞,Google有可能推廣行動領域下的各種Google服務,並且將推出一款名為Google電話的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另有傳聞指出,按照Google的作風,將有可能呈現出新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和運營商模式。
2007年9月,Google提交了多項行動領域的專利申請。但並沒有人知道,Google將會推出的是一款名為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更多的猜測是,Google會推出一款像iPhone一樣的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系列。[29][30][31]
2007年11月5日,在Google的領導下,成立開放手持裝置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最早的一批成員包括Broadcom、HTC、Intel、LG、Marvell、Samsung等公司。開放手持裝置聯盟的建立目的是為了創建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行動電話環境。而在開放手持裝置聯盟創建的同一日,聯盟對外展示了他們的第一個產品:一部搭載了以Linux 2.6為核心基礎的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2008年12月9日,新一批成員加入開放手持裝置聯盟,包括ARM、華為、索尼、小米等公司。[32][33]
同時,一個負責持續發展Android作業系統的開源代码專案成立了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34]除了開放手持裝置聯盟之外,Android還擁有全球各地開發人員組成的開源社群來專門負責開發Android應用程式和第三方Android作業系統來延長和擴展Android的功能和性能。[35][36]
Android作業系統使用開放免費程式碼許可證,一切程式碼為公開免費[37]的。Google将Android的大部分以Apache開源條款2.0发布,剩下的Linux内核部分则继承GPLv2许可,[38][39][40][41]AOSP包括了智慧型手機网络和电话协议栈等智慧型手機所必需的功能。Google也不斷發布問卷和開放修改清單、更新情況和程式碼來讓任何人看到並且提出他們的意見和評論,以便按照用戶的要求改進Android作業系統。
Android作業系統是完全免費開源的,任何廠商都不須經過Google和開放手持設備聯盟的授權隨意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但是製造商不能在未授權下在產品上使用Google的標誌和應用程序,例如Google Play等。除非Google證明其生產的產品裝置符合Google兼容性定義文件(CDD),這才能在智慧型手機上預裝Google Play Store、Gmail等Google的私有應用程式,並且獲得CDD,此外,智慧型手機廠商也可以在其生產的智慧型手機上印上“With Google”的標誌[42]。
Android作業系統的核心屬於Linux核心的一個分支,具有典型的Linux排程和功能,[43]除此之外,Google為了能讓Linux在行動裝置上良好的運行,對其進行了修改和擴充。Android去除了Linux中的本地X Window System,也不支持標準的GNU庫,這使得Linux平台上的應用程式移植到Android平台上變得困難[44]。2008年,Patrick Brady于Google I/O演讲“Anatomy & Physiology of an Android”,并提出的Android HAL架构图。HAL以*.so档的形式存在,可以把Android framework与Linux kernel隔开,這種中介層的方式使得Android能在移动设备上獲得更高的執行效率。這種獨特的系統結構被Linux内核开发者Greg Kroah-Hartman和其他核心維護者稱讚。Google還在Android的核心中加入了自己開發製作的一個名為“wakelocks”的移動設備电源管理功能,該功能用於管理流動裝置的電池性能,但是該功能並沒有被加入到Linux核心的主線開放和維護中,因為Linux核心維護者認為Google沒有向他們展示這個功能的意圖和代碼。
2010年2月3日,由於Google在Android核心開發方面和Linux社群方面開發的不同步,Linux内核开发者Greg Kroah-Hartman将Android的驱动程序从Linux内核“状态树”(“staging tree”)上除去。[45]2010年4月,Google宣布將派遣2名開發人員加入Linux核心社群,以便重返Linux核心。2010年9月,Linux核心開發者Rafael J. Wysocki添加了一個修復程序,使得Android的“wakelocks”可以輕鬆地與主線Linux核心合併。2011年,Linus Torvalds說:“Android的核心和Linux的核心將最終回歸到一起,但可能不會是4-5年。”在Linux 3.3中大部分代码的整合完成。[46]
目前的Android作業系統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Android系統是基於Linux核心開發,使用Java作编程语言,使介面到功能,都有層出不窮的变化,其中Activity等同于J2ME的MIDlet,一个Activity类别负责建立视窗,一个活动中的Activity就是在foreground(前景)模式,背景执行的程序叫做Service。两者之间透过由ServiceConnection和AIDL连结,达到複数程序同时执行的效果。如果执行中的Activity全部画面被其他Activity取代时,该Activity便被停止,甚至被系统清除。
View等同于J2ME的Displayable,程式人员可以透过View类别与“XML layout”档将UI放置在视窗上,並可以利用View打造出所谓的Widgets,其实Widget只是View的一种,所以可以使用xml来设计layout。至于ViewGroup是各种layout的基础抽象类别,ViewGroup之内还可以有ViewGroup。View的构造函数不需要在Activity中调用,但是Displayable的是必须的,在Activity中,要通过findViewById()来从XML中取得View,Android的View类的显示很大程度上是从XML中读取的。View与事件息息相关,两者之间透过Listener结合在一起,每一个View都可以注册event listener,例如:当View要处理使用者触碰的事件时,就要向Android框架注册View.OnClickListener。另外还有Image等同于J2ME的BitMap。
作業系統与應用程式的沟通桥樑,并用分為两层:函式层和虚拟机器。 Bionic是Android改良libc的版本。Android包含了Chrome浏览器引擎。Surface flinger是就2D或3D的内容显示到萤幕上。Android使用工具链為Google自制的Bionic Libc。
Android采用OpenCORE作為基础多媒体框架。OpenCORE可分7大块:PVPlayer、PVAuthor、Codec、PacketVideo Multimedia Framework(PVMF)、Operating System Compatibility Library(OSCL)、Common、OpenMAX。
Android使用Skia為核心图形引擎,搭配OpenGL/ES。Skia与Linux Cairo功能相当,但相较于Linux Cairo,Skia功能还只是阳春型的。2005年Skia公司被Google收购,2007年初,Skia GL源码被公开,目前Skia也是Google Chrome的图形引擎。
Android的多媒体资料库采用SQLite资料库系统。资料库又分為共用资料库及私用资料库。使用者可透过ContentProvider类别取得共用资料库。
Android的中间层多以Java實作,4.4版之前使用特殊的Dalvik虚拟机器。Dalvik虚拟机器是一种“暂存器型态”的Java虚拟机器,变数皆存放于暂存器中,虚拟机器的指令相对减少。5.0版起改用Android Runtime(ART)。
Dalvik虚拟机器可以有多个实例,每个Android應用程式都用一个自属的Dalvik虚拟机器来执行,让系统在执行程式时可达到最佳化。Dalvik虚拟机器并非执行Java字节码,而是执行一种称為.dex格式的档案。
Android的硬體抽像層是能以封闭源码形式提供硬體驅動模組。HAL的目的是為了把Android framework与Linux kernel隔开,让Android不至过度依赖Linux kernel,以达成“内核独立”(kernel independent)的概念,也让Android framework的开发能在不考量驅動程式實作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以達到壟斷GPU市場的目的。
HAL stub是一种代理人的概念,stub是以*.so档的形式存在。Stub向HAL“提供”操作函数,并由Android runtime向HAL取得stub的操作,再回调这些操作函数。HAL里包含了许多的stub(代理人)。Runtime只要说明“类型”,即module ID,就可以取得操作函数。
Android是执行于Linux kernel之上,但并不是GNU/Linux。因為在一般GNU/Linux裏支持的功能,Android大都没有支援,包括Cairo、X11、Alsa、FFmpeg、GTK、Pango及Glibc等都被移除掉了。Android又以bionic取代Glibc、以Skia取代Cairo、再以opencore取代FFmpeg等等。Android為了达到商业应用,必须移除被GNU GPL授权证所约束的部份,Android並沒有用户层驱动(user space driver)這種東西。所有的驱动還是在内核空间中,並以HAL隔開版權問題。bionic/libc/kernel/ 并非标準的内核头文件(kernel header files)。Android的内核头文件是利用工具由Linux内核的头文件所产生的,这样做是為了保留常数、资料结构与巨集。
Android的核心基於Linux,除了核心之外,則是中介層、資料庫元和用C/C++編寫的API以及應用程式框架。Android的應用程序通常以Java資料庫元為基礎編寫,運行程序時,應用程式的代碼會被即時轉變為Dalvik dex-code(Dalvik Executable),然後Android作業系統通過使用即時編譯的Dalvik虛擬機來將其運行。[47]
目前Android的Linux kernel控制包括安全、記憶體管理、进程管理、网络堆叠、驅動程式模型等。下载Android源码之前,先要安装其构建工具Repo来初始化源码。Repo是Android用来辅助Git工作的一个工具。
由於Android作業系統的開放性和可移植性,它可以被用在大部分電子產品上。包括:智慧型手機、上網本、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電視、機頂盒、电子书阅读器、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掌上遊戲機、家用遊戲機、電子手錶、電子收音機、耳機、汽車設備、導航儀、DVD機以及其他設備。
Android作業系統大多搭載在使用了ARM架構的硬件設備上。但是同樣也有支持X86架構的Android作業系統,比如Google的Google TV就是使用一個特別定製的X86架構版本的Android作業系統。
華碩曾推出一系列使用x86 cpu的android手機,但相容性較差、小問題較多;而華碩的android手機中,採用arm指令集者就比較穩定。[來源請求]
同樣,蘋果公司的iOS設備,比如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產品(iOS 4以前,需越獄) 都可以安裝Android作業系統,並且可以通過雙系統啟動工具OpeniBoot或者iDroid來運行Android作業系統。微軟的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產品也一樣可以。另外Android亦已成功移植到搭载WebOS系统HP TouchPad以及搭载Meego系统的Nokia N9等设备。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設備是2008年10月22日發布的HTC Dream。
Android可以像用电脑上网一样,使用任何服务[48]。Android对手主要有苹果公司的iOS作業系統,Microsoft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及RIM使用的BlackBerry OS系统。[49]
Android Wear是專為智慧型手表等可穿戴式設備所設計的一個Android系統分支。
Android TV是專為家用電視所設計的一個Android系統分支。
Android Auto是專為汽車所設計的一個Android系統功能。
Google透過前身為Android Market的網上商店平台Google Play,提供應用程式和遊戲供用戶下載,截至2013年7月,Google Play官方認證應用程式数量突破100万,超过苹果App Store成为全球最大应用商店[50][51]。
Google Play軟件的中文為Play 商店,因Google Play的圖示像菜市场用的袋子,所以部分中国用户又称之为“菜市场”。
2009年2月,Google推出Android Market线上應用程式商店,用户可在该平台网页寻找、购买、下载及评级使用智慧型手機应用程序及其他内容[52]。第三方軟體開發商和自由開發者則可以通過Android Market發布其開發的應用程序。在2011年12月,Android Market上的應用程序下載量超過100億次。同時,全球已有1億3千萬部Android設備在Android Market即現在的Google Play上下載過軟體。
只有通過Google許可並且認證的廠家才能在其產品設備上安裝Google服務框架和Google Play。同時受到部分地區和國家的政策影響,Google根據部分地區和國家的政策對Google Play上的內容進行了過濾,因此各地區和國家看到的內容不一樣。此外,受到部分地區和國家的電信運營商的影響,Google Play在部分地區和國家可能不可使用。
Google Play內的付費程序在許多國家與地區內提供,如美國、英國、瑞典、德國、斯里蘭卡、泰國、越南、香港、台湾[a]等[53]。由於受到Google退出中國事件影響,目前Google Play的服務還沒有擴展到中國大陸地區,但大陸用戶仍可通過國際信用卡和相關的免費軟體來完成購買。需要注意的是,通過這種方法購買的軟體可能不會得到當地承認的發票。
除了Google的Google Play之外,還有其他公司的應用程式市場,如亞馬遜公司的Amazon Appstore,三星公司的三星应用商店,Fetch,AppBrian,与中国国内的酷安、豌豆荚等[54]。
此外,Google Play还提供在Android系统后台对安装的应用程序进行验证的服务,以最大程度防范恶意软件的侵害[55]。 2014年11月,Google已表示将支持中国开发者开发Google Play应用。
在早期的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中,通常通過在Android SDK(Android軟體開發包)中使用Java作為編程語言來開發應用程序。開發者亦可以通過在Android NDK(Android Native開發包)中使用C語言或者C++語言來作為編程語言開發應用程序。同時Google還推出了適合初學者編程使用的Simple語言,該語言類似微軟公司的Visual Basic語言。此外,Google還推出了Google App Inventor開發工具,該開發工具可以快速地構建應用程式,方便新手開發者。
2016年5月20日,Google在 Google I/O 上表示,將會把 Google Play 商店 和 Android App 帶到 Chrome OS 中,使Chrome OS可以執行Android APP增加推行Chromebook和Chromebox的動力,解決該平台應用程式不足的問題;此外Chromebook在美國市場出貨量已經超越蘋果Mac[56]。
Google把Android應用程式整合進Chrome OS 有市場傳言Google的目的是想將兩者合併,但Android、Chrome OS 與 Google Play 部門的資深副總裁 Hiroshi Lockheimer 在專訪中駁斥外界傳言,稱並不會將兩者合併,Chrome OS更像是一台電腦,以桌面、檔案管理、鼠標和鍵盤為基礎,再搭配 App,而 Android 則是以觸控 App 為核心,兩者的市場模式不同並不會嘗試合併[57]。
Android作業系統使用了沙箱(sandbox)機制,所有的應用程式都會先被簡單地解壓縮到沙箱中進行檢查,並且將應用程序所需的權限提交給系統,並且將其所需權限以列表的形式展現出來,供用戶查看。例如一個第三方瀏覽器需要“連接網絡”的權限,或者一些軟體需要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等權限。用戶可以根據權限來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安裝,用戶只有在同意了應用程式權限之後,才能進行安裝[58]。
由于开发的开放性和权限使用的“一刀切”,普通用户只能在应用程序安装时确认并肯定允许程序申请相应权限以继续安装或拒绝安装;应用程序开发商也会可能申请程序并不必需的权限,或者申请使用涉及用户隐私的权限并暗中收集、使用、发送用户隐私数据回开发商服务器用于信息收集;高端用户可以通过获得root权限加装控制程序或修改程序安装文件,来细化限制程序权限或涉及的数据的使用。[59]而只能在安装时“全部同意或全部拒绝”权限申请的管理模式也被人们诟病。直到Android 6.0,系统启用原生应用程序权限控制,允许程序安装后仍能对特定类别的权限使用进行启闭,如果应用程序的某组权限使用被关闭并准备访问相应权限控制对应的方法时系统会询问用户是否允许。[60]
由於Android作業系統的開放和自由性,一些惡意程式和病毒也隨之出現。2010年8月,卡巴斯基病毒實驗室報告稱發現了Android作業系統上首個木馬程序,並將其命名為“Trojan-SMS.AndroidOS.FakePlayer.a”[61],這是一個通過簡訊方式感染智慧型手機的木馬,並且已經感染了一定數量的Android設備。除了簡訊感染方式,這些Android木馬還可以偽裝成一些主流的應用程式,並且還可以隱藏在一些正規的應用程式之中[62][63]。
儘管Google通過定期的檢查撤除這些存在於Google Play上的惡意程式和病毒,但是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其他病毒通過第三方網路的方式產生並且傳播[64]。
目前Android作業系統上已經擁有防毒軟體來防止設備中毒,例如Avast、F-Secure、Kaspersky、Trend Micro、Symantec、金山毒霸等防護軟體也已經發布了Android版本。
某些病毒,目前經過Cross-Compile的測試,證實在Linux上它們無法正常運作。
美國國家安全局在2012年1月發布SE Android(Security Enhanced Android,后改名为SE for Android,Security Enhancements for Android[65])開放原始碼專案和程式碼,使Android系統支援強制存取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以增加系統安全性[66][67]。
由於第三方市場流行,部份Android用戶不願意付費購買應用,轉而直接下載已被駭客破解的軟體檔。2010年8月,有遊戲開發者針對其作品的調查指出,97%亞洲玩家、70%歐洲玩家及47%北美玩家都下載盜版[68]。
在中国大陆生产并售卖,或在境外生产并由当地代理商入口,在中国大陆售卖的的裝有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俗称行货),均把Android附帶的部分Google应用程式删除,替换为中国大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应用,即使這些裝置已獲得Google相容性認證及使用授權(CTS及GMS)。[69][70]中國大陸用户需要自行重新安裝程式才能使用Google相关的应用服务(但部分品牌除外,例如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华为手机预装了不完整的Google Play服务)。但通過非正式渠道流入中國大陸販售市場的Android裝置(俗稱水貨),則基本不受此影響(但部分裝置的Android系統內則被一些非正規供貨商額外預裝了某些應用程式,可能會精簡Google服務框架等組件[71])。而在中国大陆生产(尤其是大部分国产品牌),并在境外销售的裝有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亦不受此影响,但少数裝有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例如在台湾销售的美图手机2),仍然需要自行重新安裝程式才能使用Google相关的应用服务[72]。
1.5 (Cupcake) 基於Linux Kernel 2.6.27 |
2009年4月30日,Google釋出Android 1.5(Cupcake 紙杯蛋糕)。主要更新如下:[73][74]
|
|
---|---|---|
1.6 (Donut) 基于Linux Kernel 2.6.29 |
2009年9月15日,Google釋出Android 1.6(Donut甜甜圈)。主要更新如下:[76][77]
|
|
2.0/2.0.1/2.1 (Eclair) 基于Linux Kernel 2.6.29 |
2009年10月26日,Google釋出Android 2.0(Eclair松饼)。主要更新如下:[79][80]
|
|
2.2/2.2.1 (Froyo) 基于Linux Kernel 2.6.32 |
2010年5月20日,Google釋出Android 2.2(Froyo霜凍優格)。主要更新如下:[81]
注:部分标称為2.2的固件仍然在使用2.6.29的核心。这种固件雖然可以实现大部分2.2的功能(比如flash),但性能上与2.6.32有一定差距。 |
|
2.3 (Gingerbread) 基于Linux Kernel 2.6.35 |
2010年12月7日,Google釋出Android 2.3(Gingerbread姜饼)。主要更新如下:[89] | |
3.0.1/3.1/3.2 (Honeycomb) 基于Linux Kernel 2.6.36 |
2011年2月2日,Google釋出Android 3.0(Honeycomb蜂巢)發布。主要更新如下:
|
|
4.0 (Ice Cream Sandwich) 基于Linux Kernel 3.0.1 |
2011年10月19日,Google釋出Android 4.0(Ice Cream Sandwich冰淇淋三明治)。主要更新如下:
|
|
4.1/4.2/4.3 (Jelly Bean)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2年6月28日,Google釋出Android 4.1(JellyBean 雷根糖)。主要更新如下:
2012年10月30日,Google 釋出 Android 4.2(JellyBean 雷根糖)。主要更新如下:
2013年7月25日,Google釋出Android 4.3(JellyBean雷根糖)。主要更新如下:
2013年10月5日,Google釋出Android 4.3.1(JellyBean 雷根糖)。主要更新如下:
|
|
4.4/4.4.1/4.4.2/4.4.3/4.4.4 (KitKat)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3年10月31日,Google釋出Android 4.4(奇巧Kitkat)。主要更新如下:
2013年12月5日 Google 釋出Android 4.4.1(Kitkat)。主要更新如下:
2013年12月9日 Google 釋出 Android 4.4.2(Kitkat)。主要更新如下:
2014年6月2日 Google 釋出 Android 4.4.3(Kitkat)。主要更新如下:
2014年6月20日 Google 釋出 Android 4.4.4(Kitkat)。主要更新如下:
|
|
5.0/5.0.1/5.0.2 (Lollipop)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4年6月25日,Google於I/O大會上展示Android L的開發者預覽版本,並開放下載。
2014年10月16日,Google釋出Android 5.0(棒棒糖Lollipop)。主要更新如下:
2014年12月4日Google釋出Android 5.0.1(棒棒糖Lollipop)。主要更新如下:
2014年12月21日Google釋出Android 5.0.2(棒棒糖Lollipop)。主要更新如下:
|
|
5.1/5.1.1 (Lollipop)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5年3月10日,Google釋出Android 5.1(棒棒糖Lollipop)。主要更新如下:
2015年4月22日Google釋出Android 5.1.1(棒棒糖Lollipop)。主要更新如下:
|
|
6.0/6.0.1 (Marshmallow)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5年5月29日,Google於I/O大會上展示Android M的開發者預覽版本,並開放下載。
2015年10月5日,Google釋出Android 6.0(棉花糖Marshmallow)。 主要更新如下:
2015年12月7日,Google釋出Android 6.0.1(棉花糖Marshmallow)。 主要更新如下:
|
|
7.0/7.1.1/7.1.2 (Android Nougat) 基于Linux Kernel 3.4.0 |
2016年3月9日,Google發布Android N的開發者預覽版本,並開放下載。
2016年8月22日,Google釋出Android 7.0(牛軋糖Nougat)。 主要更新如下:
2016年12月5日,Google釋出Android 7.1.1(牛軋糖Nougat)。 主要更新如下:
2017年4月4日,Google釋出Android 7.1.2(牛軋糖Nougat)。 主要更新如下:
|
|
8.0 (Android Oreo) |
2017年3月21日,Google發布Android O的開發者預覽版本。
2017年8月21日,Google釋出Android 8.0(奧利奧Oreo)。 主要更新如下:
|
2009年第二季度,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Android佔據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2.8%的份額[91],這個數字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全球份額中增長到了33%,Android作業系統也因此擊敗了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2012年5月,根據市場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Android作業系統在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中的份額已經過半,達到了60%,全球有一半的智慧型手機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92]。
2010年5月的數據顯示,Android作業系統在2010年第一季度的銷量超過了對手iOS平台,成為美國最大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根據本土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2009年11月時,Android在美國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的佔有率為5.2%[93],在2010年2月時,這個數字變成了9.0%,而在2010年第三季度末時,Android已經佔據了美國市場的21.4%的份額[94]。截止至2011年6月,Google表示,每日通過Google伺服器激活的Android設備達到了55萬部[95],並且以每週4.4%的速度增長[96]。2011年8月1日,Canalys的數據顯示,Android已佔據美國48%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97]。2011年10月13日,Google表示,全球市場上有1.9億部Android設備通過Google認證[98],而在2011年11月16日,全球市場上已有2億部Android設備通過Google認證[99]。但是,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在所有Android裝置中佔的比例卻只有1.8%的份額,只有380萬Android蜂巢平板被賣出,遠遠低於蘋果公司的iPad的銷量。[100] 2012年6月,Google在2012 Google I/O大會上表示全球市場上有4億部Android設備被啟動,每日啟動約一百萬部。另一方面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的市占率為45.8%,相較之下iOS的市占率為52.8%。[101]
2013年5月,Android在中国的占有率有71.5%,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约50%。世界占有率亦有近70%。[102]而2013年裝載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市占率達61.9%,超過iOS的36%。[101]
作業系統 | 2013銷售量 | 2013市佔率 | 2012銷售量 | 2012市佔率 |
---|---|---|---|---|
Android | 120,961,445 | 61.9% | 53,341,250 | 45.8% |
iOS | 70,400,159 | 36.0% | 61,465,632 | 52.8% |
Windows | 4,031,802 | 2.1% | 1,162,435 | 1.0% |
Other | 41,598 | 0.1% | 379,000 | 0.3% |
截止至2017年9月11日,不同的Android作業系統版本的用戶比例。[103]
版本 | 代号 | API | 用戶分佈 |
---|---|---|---|
7.1 | Nougat 牛軋糖 | 25 | 1.6% |
7.0 | 24 | 14.2% | |
6.0 | Marshmallow 棉花糖 | 23 | 32.2% |
5.1 | Lollipop 棒棒糖 | 22 | 21.7% |
5.0 | 21 | 7.1% | |
4.4 | KitKat 奇巧巧克力 | 19 | 15.1% |
4.3 | Jelly Bean 雷根糖 | 18 | 1.0% |
4.2.x | 17 | 3.5% | |
4.1.x | 16 | 2.4% | |
4.0.3-4.0.4 | Ice Cream Sandwich 冰淇淋三明治 | 15 | 0.6% |
2.3.3-2.3.7 | Gingerbread 薑餅 | 10 | 0.6% |
《PC世界》杂志网站2011年9月22日报道,Android卷入1000多件专利诉讼中。
2011年8月,Google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及其拥有的约2.45万份专利组合[104]。
关于甲骨文公司就Android所使用的开发语言平台Java为最引人关注的权利纠纷事件。
2010年8月,甲骨文公司就开始对Google无授权使用Java语言实现侵犯了公司的专利在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提起控诉,[105]要求高达90亿美元的赔偿,其中牵涉了原供职于Sun公司的Java开发人员在转职Google开发Android的Java实现使用了原公司的实现,[106]API接口的实现是否具有专利版权性,Android的Java实现是否对甲骨文公司的Java移动平台系列产品做成冲击而形成不正当垄断等问题。
2012年5月的诉讼结果为陪审团支持Google的诉求,认为API只是系统或操作的方法,不受版权保护。2012年10月甲骨文公司上诉,2014年5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API属于“计算机程序”仍受版权保护,判决Android侵犯了甲骨文公司Java的版权,但并不排除谷歌对其拥有合理使用性的权利。[107][108]2014年10月Google向美国最高法院申请调卷令,请求最高院介入。2015年6月29日调卷令被拒绝,发往旧金山联邦法院进行审理。[109][105]
2016年5月,旧金山联邦法院陪审团认定Android实现Java的API命名结构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最终判Google胜诉。[110]
2016年8月22日,Google在最新的Android 7.0 Nougat中,將專利的JDK替換成開源方案的OpenJDK,以徹底解決Java的專利問題。
In what could be a key move in its nascent wireless strategy, Google (GOOG) has quietly acquired startup Android Inc....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Security Enhancements for Android provides a reference implementation of how to enable and apply SELinux in Android.
RIM, 42.1%; Apple, 25.4%; Microsoft, 15.1%; Google (Android), 9.0%; Palm, 5.4%; others, 3.0%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Android |
|
|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Android",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max, Maya, Challenge, Competition, Rendering, 3D, Blender, Autodesk Maya, 3D Studio MAX (.3DS, .MAX), Maxwell, Animation, 3D Model, Autodesk Softimage, Cinema 4D, Rendering, Animation, 3Dartist, c4d, maxon, lowpoly, 3Dart, blender3D, 3D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