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網路類型 (顺序按覆盖范围) |
---|
|
藍牙(英语:Bluetooth)。這是一種無線技術標準,用來讓固定與行動裝置,在短距離間交換資料,以形成個人區域網絡(PAN)。其使用短波特高頻(UHF)無線電波,經由2.4至2.485 GHz的ISM頻段來進行通信[1]。1994年由電信商愛立信(Ericsson)發展出這個技術[2]。它最初的設計,是希望建立一個RS-232數據線的無線通訊替代版本。它能夠連結多個裝置,克服同步的問題。
藍牙技術目前由藍牙技術聯盟(SIG)來負責維護其技術標準。截至2013年為止,SIG已擁有超過20,000間公司成員,其成員的領域分布在電信、電腦、網路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上[3]。IEEE曾經將藍牙技術標準化為IEEE 802.15.1,但是這個標準已經不再繼續使用。
此章節未列出参考或来源。(2011-06-14) |
蓝牙(Bluetooth)一词是斯堪的纳维亚语言词汇Blåtand/Blåtann的英语化。这个词的来源是10世纪丹麦和挪威國王藍牙哈拉爾(丹麥語:Harald Blåtand Gormsen),借國王的绰号「Blåtand」當名稱,[4]直接翻譯成中文爲「藍牙」(blå=藍,tand=牙)。2006年,藍牙技術聯盟組織已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改採直譯為「藍牙」,並註冊為該組織的註冊商標。
蓝牙的标志是盧恩字母 (Hagall(英语:Haglaz),ᚼ)和 (Bjarkan(英语:Berkanan),ᛒ)的组合,也就是Harald Blåtand的首字母HB的合写。
藍牙技术最初由爱立信创制。技术始于爱立信公司的1994方案,它是研究在移动电话和其他配件间进行低功耗、低成本无线通信连接的方法。发明者希望为设备间的通讯创造一组统一规则(标准化协议),以解决用户间互不兼容的移动电子设备。1997年前爱立信公司以此概念接触了移动设备制造商,讨论其项目合作发展,结果获得支持。
1998年5月20日,索尼易立信、国际商业机器、英特尔、诺基亚及东芝公司等业界龙头创立“特别兴趣小组”(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即藍牙技術聯盟的前身,目标是开发一个成本低、效益高、可以在短距离范围内随意无线连接的藍牙技术标准。
這項無線技術的名稱取自古代丹麥維京國王Harald Blåtand的名字,他以統一了因宗教戰爭和領土爭議而分裂的挪威與丹麥而聞名於世,而這個名字的英文便是Harald Bluetooth。
1998年时藍牙推出0.7规格,支援Baseband與LMP(Link Manager Protocol)通讯协定两部份。1999年推出先后0.8版,0.9版、1.0 Draft版,1.0a版、1.0B版。1.0 Draft版,完成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协定、TCS(Telephony Control Specification)协定。1999年7月26日正式公布1.0版,确定使用2.4GHz频谱,最高资料传输速度1Mbps,同时开始了大规模宣传。和当时流行的红外线技术相比,藍牙有着更高的传输速度,而且不需要像红外线那样进行接口对接口的连接,所有藍牙设备基本上只要在有效通讯范围内使用,就可以进行随时连接。
当1.0规格推出以后,藍牙并未立即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当时对应藍牙功能的电子设备种类少,藍牙装置也十分昂贵。2001年的1.1版正式列入IEEE标准,Bluetooth 1.1即為IEEE 802.15.1。同年,SIG成员公司超过2000家。过了几年之后,采用藍牙技术的电子装置如雨后春笋般增加,售价也大幅下降。为了扩宽藍牙的应用层面和传输速度,SIG先后推出了1.2、2.0版,以及其他附加新功能,例如EDR(Enhanced Data Rate,配合2.0的技术标准,将最大传输速度提高到3Mbps)、A2DP(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一个控音轨分配技术,主要应用于立体声耳机)、AVRCP(A/V Remote Control Profile)等。Bluetooth 2.0将传输率提升至2Mbps、3Mbps,遠大於1.x版的1Mbps(实际约723.2kbps)。
目前许多汽车的车载多媒体信息系统都支持蓝牙接入功能,比如凯迪拉克XTS豪华轿车上所搭载的CUE移动互联体验系统的蓝牙接入功能,最多可支持10组蓝牙配对,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多媒体播放器等。车主可以通过蓝牙配对,将这些便携设备中的信息与CUE系统实现共享。比如,可以读取手机中的通讯录,通过CUE系统的人声识别功能直接进行语音拨叫;可以读取手机或多媒体播放器中的音乐文件,通过CUE系统在车内音响中播放,并在CUE系统的显示屏上显示曲目名、歌词和专辑封面图像等。
藍牙用于在不同的设备之间进行无线连接,例如连接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如:打印机、键盘等,又或让个人数码助理(PDA)与其它附近的PDA或计算机进行通信。具备藍牙技术的手机可以连接到计算机、PDA甚至连接到免持听筒。
事实上,根据已订立的标准,藍牙可以支持功能更强的长距离通讯,用以构成无线局域网。每个Bluetooth设备可同时维护8个连接。可以将每个设备配置为不断向附近的设备声明其存在以便建立连接。另外也可以对二个设备之间的连接进行密码保护,以防止被其他设备接收。
藍牙的标准是IEEE 802.15.1,藍牙协议工作在无需许可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频段的2.45GHz。最高速度可达723.1kb/s。为了避免干扰可能使用2.45GHz的其它协议,藍牙协议将该频段划分成79個頻道,(頻寬為1MHz)每秒的頻道轉換可達1600次。
这个版本向下兼容1.1版,其主要改进包括:
2.0版的内容还没有什么明确的信息,但爱立信的研究者公布了一些内容:
蓝牙核心规范2.1+EDR向下对1.2版本完全兼容,蓝牙技术联盟于2007年7月26日通过。
蓝牙2.1,增加了Sniff省电功能,使得适配器与设备的联系时间延长到0.5秒,能节约不小电量;增强功能有简单安全配对(SSP),这改善了蓝牙设备的配对经验,同时提升了使用和安全强度。详细请参阅配对一节1234。[7][查证请求]
Mbps。是2.0速度的8倍。[來源請求]
藍牙協議堆疊依照其功能可分四層:
藍牙規範(Profile)是指藍牙通訊在那一種用途下應該使用的通訊協定和相關的規範。藍牙1.1定義的profile有13個。SIG認為藍牙裝置有4個最基本的Profile:
早期的1.0和1.0B版本存在多個問題,多家廠商指出他們的產品互不兼容。同時,在兩個裝置「連結」(handshaking)的過程中,藍牙硬件的位址(BD_ADDR)會被傳送出去,在協定的層面上不能做到匿名,造成洩漏資料的危險,令一些使用者卻步。
Bluetooth在2.4GHz的電波干擾問題一直為大家所詬病,特別和無線區域網路間的互相干擾問題。有干擾發生時,就以重新傳送封包的方法來解決干擾。
在JAVA和Symbian60平台上,使用“蓝牙黑客”或“蓝牙间谍”软件,无需配对就可以控制打开蓝牙的手机。此种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查看对方手机中的电话簿、短信、电量、序列号;更改对方手机的情景模式和界面语言、打开对方手机内置的JAVA软件、控制手机多媒体播放器、遥控对方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等。[10]
技術規範 | 典型藍牙 | 低耗電藍牙(英语:Bluetooth low energy) |
---|---|---|
無線電頻率 | 2.4 GHz | 2.4 GHz |
距離 | 10米/100米 | 30米 |
空中數據速率 | 1-3 Mb/s | 1 Mb/s |
應用吞吐量 | 0.7-2.1 Mb/s | 0.2 Mb/s |
節點/單元 | 7-16,777,184 | 未定義(理論最大值為2^32) |
安全 | 64/128-bit及用戶自定義的應用層 | 128-bit AES及用戶自定義的應用層 |
強健性 | 自動適應快速跳頻,FEC,快速ACK | 自動適應快速跳頻 |
延遲(非連接狀態) | ||
發送數據的總時間 | 100 ms | <6 ms |
政府監管 | 全球 | 全球 |
認證機構 |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 |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 |
語音能力 | 有 | 沒有 |
網絡拓撲 | 分散網 | 星狀拓撲(Star) 匯流排拓撲(Bus) 網狀拓撲(Mesh) |
耗電量 | 1(作為參考) | 0.01至0.5(視使用情況) |
最大操作電流 | <30 mA | <15 mA(最高運行時為15 mA) |
服務探索 | 有 | 有 |
簡介概念 | 有 | 有 |
主要用途 | 手機,遊戲機,耳機,立體聲音頻串流, 汽車和PC等 |
手機,遊戲機,PC,錶,體育和健身,醫療保健, 汽車,家用電子,自動化和工業等 |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藍牙",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Computer, Hardware, Soft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