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Jesus Abizanda).
CPC6128主機板 | |
連接介面 |
連接至微处理器透過: 連接至記憶體透過: 連接至周邊設備透過:
連接至擴充卡透過:
|
---|---|
規格 |
|
主要生產商 |
|
主板(英语:Motherboard, Mainboard,简称Mobo);又称主机板、系统板、逻辑板(logic board)、母板、底板等,是构成复杂电子系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電路板。
典型的主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點,供處理器、顯示卡、音效卡、硬碟機、記憶體、對外裝置等裝置接合。它們通常直接插入有關插槽,或用線路連接。主機板上最重要的構成元件是晶元組(Chipset)。而晶元組通常由北橋和南橋組成,也有些以單晶片設計,增強其效能。這些晶元組為主機板提供一個通用平台供不同裝置連接,控制不同裝置的溝通。它亦包含對不同擴充插槽的支援,例如處理器、PCI、ISA、AGP,和PCI Express。晶元組亦為主機板提供額外功能,例如整合顯核,整合聲效卡(也稱內置顯核和內置聲卡)。一些高價主板也集成紅外通訊技術、藍牙和802.11(Wi-Fi)等功能。
下圖的LGA 1366主機板包含南橋和北橋,這是最後一代使用雙晶片的主機板。之後所有Intel與AMD的主機板僅有南橋,北橋已整合到CPU。
主機板一般會使用散热片,例如北橋晶片,在以前這樣子被動的散熱方式可以滿足需求。直到了1990年,因為處理器的頻率提升以及功率的上昇,所以CPU散熱器需要掛載風扇以滿足需求。除此之外,主機板也有機殼的風扇幫助散熱。較新的主機板更整合了溫度感測器用於偵測CPU溫度,透過BIOS或是作業系統分析溫度變化以控制風扇的轉動速度。
電腦主機板是電腦的主要骨幹,上面有實體電路並且用電路將各元件做聯結,而可控制主機板上邏輯電路運作的是使用者、軟體程式以及輸入裝置;但是要從關機狀態啟動,則必須執行初始化的軟體指令。
大部分的主機板會有 BIOS 儲存在 EEPROM 晶片內,用於對主機板作啟動的初始化;在啟動的過程中包含記憶體、周邊裝置都會被測試以及做初始設定,這個過程稱為 加电自检(POST),若是在 POST 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則主機會發出"嗶"聲或是出現錯誤訊息在螢幕上。
不同CPU系列使用不同插槽。後期CPU插槽,數字多數与針腳數量相同。前期CPU插槽則根據問世次序命名。
主板通常有數條插槽供扩展之用。AGP插槽用來接上顯示卡,現被PCI-Express 16x逐漸取代。PCI亦开始被PCI-Express取代。制造商根据逻辑芯片的限制来决定插槽的类型和数量。
通常有:
这些全部都是可选的。
不同主機板規格有不同功用,所以大小也有不同。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主板",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PLAN, Aucotec, CAE, AutoCAD Electrical, IGE XAO, ElCAD, 2D drawings, 2D symbols, 3D content, 3D catalog, EPLAN Electric P8, Zuken E3, schematics, dataportal, data portal, wscad universe, electronic, ProPanel3D, .EDZ, eClass Advanced, eCl@ss 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