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 | |
---|---|
出版信息 | |
出版商 | DC漫画 |
首次登場 |
《侦探漫画》#27 (1939年五月) |
创作者 |
鲍勃·凯恩 比爾·芬格[1] |
故事信息 | |
真名 |
布魯斯·韋恩 Bruce Wayne |
所属团队 |
蝙蝠家族(英语:List of Batman supporting characters) 正义联盟 韦恩企业 局外人 蝙蝠群英會 全球蝙蝠俠協會 |
伙伴关系 |
詹姆斯·高登 羅賓 红罗宾 蝙蝠女孩 超人 夜翼 猫女 神力女超人 扎坦娜 |
重要别名 |
黑暗騎士 披风斗士 世界最偉大的偵探 |
能力 |
天才級的智力 豐富的科學知識 高超的偵探能力 驚人的體能、耐力和意志力 大師級的武術 戰略和戰術家 世界前幾名的龐大財力 高科技裝備[2] |
中国大陸 | 蝙蝠侠 |
---|---|
港臺 | 蝙蝠俠[3] |
蝙蝠俠(英语:Batman)是一名出現於DC漫畫的概念超級英雄。其由鲍勃·凱恩和比爾·芬格[4][5]創作,角色首次登場於《偵探漫畫》#27(1939年5月)。最初被稱為「蝙蝠人」[6],後來還有「黑暗騎士」[6]、「世界最偉大的偵探」[6]等其他稱號。
蝙蝠俠的真實身份為布魯斯·韋恩,一名美籍億萬富翁、企業家和慈善家。十岁時目睹了雙親被歹徒殺害,使得他立下為向罪犯復仇的誓言。長大後,布鲁斯開始訓練自己的身體和智力,並開發了蝙蝠戰衣以打擊犯罪[7]。蝙蝠俠主要在高譚市行動,並透過其他配角來協助他,如管家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搭檔羅賓、警察局長詹姆斯·高登 和蝙蝠女孩。蝙蝠俠常對付各種職業罪犯,如小丑、企鵝人、謎語人、猫女、急凍人、雙面人、忍者大師、稻草人、毒藤女、喪鐘、泥面人以及班恩。蝙蝠俠和多數的超級英雄不同,他常利用智力、偵探技能、科技裝備、財富、武術、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恐嚇來對付敵人。
蝙蝠俠走紅後不久,DC便推出它的獨立作品《蝙蝠俠》(1940年),隨著幾十年的變化,角色有著各種不同的塑造和背景。1960年代末,電視劇《蝙蝠俠》結束後人氣停格了多年。後來,各創作者努力將他原始的黑暗風格找回,最終在法蘭克·米勒的1986年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阿蘭·摩爾的《蝙蝠俠:致命玩笑》才幫助了華納兄弟再度將真人電影持續下去[8]。
成為了美國漫画的文化代表之一後,蝙蝠俠已改編成电视和電影,並發行了各種玩具與電子遊戲。其角色也成了許多精神科醫生和學者研究的對象。2011年5月,在IGN的前100名的漫畫書英雄中蝙蝠俠排行第二[9]。2015年,時代公司旗下的網站FanSided將他列為「漫畫史上最偉大的50位超級英雄」的第一名[10]。蝙蝠俠在電影上已由演員路易斯·威爾遜、羅伯特·洛厄里、亞當·韋斯特、米高·基頓、凱文·康羅伊、方·基默、喬治·克隆尼、克里斯汀·貝爾和班·艾佛列克饰演過。
蝙蝠俠在一推出是一個極為受歡迎的角色,後來並有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系列。隨著時間的演進,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各種不同詮釋也紛紛出現。1986年弗兰克·米勒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與1989年的蝙蝠俠電影的成功,讓蝙蝠俠回到了他原本灰暗的风格。
蝙蝠俠是美漫歷史上第一個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他的能力大多數都來自後天的嚴格訓練、他學習科學等知識,接受嚴格的武術訓練,並學習偵查、追蹤等技巧,同時鍛鍊自己的體能、意志,使他擁有卓越的戰鬥技巧。[11]
1938年初,由於之前超人的成功,讓全國出版社的漫畫部編輯開始尋求更多的超級英雄出版品。鲍勃·凯恩因此而創造出了蝙蝠俠。
另一作者芬格聲稱自己設計出布魯斯韋恩這個名字作為蝙蝠俠的祕密身分:“布魯斯韋恩的名字來自於蘇格蘭愛國者羅柏特布魯斯。韋恩是個花花公子,來自貴族世家;因此我想找一個有殖民時代氣息的名字。我試了亞當,漢考克...最後我想到了瘋狂的安東尼韋恩。”蝙蝠俠的個性,人物歷史,視覺設計,以及裝備,許多靈感都來自於1930年代的大眾文化,包括了電影,大眾雜誌,連環漫畫,新聞頭條,甚至是凯恩本身。凯恩特別提過蒙面俠蘇洛與The Bat Whispers兩部電影對他創造與蝙蝠俠相關圖象符號時的影響;而芬格將蝙蝠俠描繪為偵探與科學家的靈感則源於其他的文學角色如野蠻博士,魅影奇俠,與福爾摩斯[12]。
后来凯恩協議放棄了蝙蝠俠的擁有權,獲得了補償金以及在每本蝙蝠俠漫畫上強制署名的權力。此一署名一開始並未聲明“蝙蝠俠由鲍勃·凯恩創造”;而只是單純的在每個故事的首頁寫上他的名字。凯恩的名字在1960中期消失於漫畫上,取而代之的是每個故事的真正編劇與畫家名字。在1970年末,當捷瑞·席格與喬修·斯特在超人漫畫上開始獲得「創作者」的頭銜,再加上莫頓·馬斯頓也獲得創造出神奇女俠的註名後,蝙蝠俠漫畫上才開始標明“由鲍勃·凯恩創造”與其他人的頭銜。
反觀芬格則未獲得相同程度的認可。雖然他自1940年代以來便獲得在DC其他作品中創作的頭銜,但一直到1960年代他才開始獲得在蝙蝠俠漫畫中少數的編劇頭銜。因此芬格對於全國出版社極為不滿,認為出版社拒絕給予他的創作適當的酬勞與頭銜。直到芬格過世,DC仍未正式的承認芬格為蝙蝠俠的創作者之一。但是凯恩本人在後來則认同芬格的貢獻,但也同時強調自己在創造蝙蝠俠時的地位。
第一個蝙蝠俠故事發表於《侦探漫画》#27(1939年五月)。蝙蝠俠漫畫一推出便極為轟動,偵探漫畫的銷售量急速攀升,因此在1940年蝙蝠俠開始有專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使當時全國出版社成为銷售量最佳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公司;蝙蝠俠與全國出版社旗下其他的超級英雄如超人是奠定該公司成功的基石[13]。超人與蝙蝠俠兩個角色一起合作於1940年開始出版的World's Best Comic,該系列漫畫後來改名為World's Finest Comic;在這段時期的作者包括了捷瑞·羅賓森與迪克·史邦。
隨著最初幾個蝙蝠俠漫畫的推出,許多新的元素開始逐漸出現,對蝙蝠俠的描繪也慢慢的演變。在第六期漫畫中,蝙蝠侠的下巴逐步加長,並且蝙蝠裝的耳朵也拉長。蝙蝠俠著名的配件腰帶出現於偵探漫畫29期,接著在31期(1939年九月)中介紹了蝙蝠迴旋標與第一部蝙蝠造型的車輛,而蝙蝠俠的由來則是在第33期(1939年十一月)中被揭露。蝙蝠俠早期鐵血硬漢的描繪在1940年偵探漫畫38期中因蝙蝠俠的小男孩助手羅賓的出現而開始軟化。羅賓是因為芬格的建議而設計出來的,他認為蝙蝠俠需要一個類似福爾摩斯小說中華森的角色讓他可以對談。雖然凯恩比較喜愛獨行的蝙蝠俠,但是羅賓的出現讓漫畫銷售量幾乎成長了兩倍,連帶的引領了漫畫人物“少年助手”的風潮。蝙蝠俠第一期值得注意的不只是介紹了兩個蝙蝠俠最揮之不去的反派對手小丑與貓女,另一個重點是蝙蝠俠開槍殺死了一個怪物巨人。此一故事讓編輯惠特尼·愛斯伍發佈了編輯命令禁止蝙蝠俠再殺人或使用槍枝。到了1942年,蝙蝠俠漫畫的編劇與畫家已經建構完成大部分的蝙蝠俠設定。
蝙蝠俠是在1950年代漫畫銷售量低落時仍持續維持出版的少數幾個超级英雄。在超人76期(1952年六月)名為“世上最強組合”的故事中,蝙蝠俠首次與超人搭檔合作,兩人並互相發現對方的真實身分。鑑於此故事的受歡迎程度,World's Finest Comics因此重新開始連載兩位英雄人物合作的故事,取代原本該系列漫畫中蝙蝠俠與超人分別當主角的故事形式。兩人合作的連載故事一直持續至1986該系列漫畫休刊為止。
1950年後期,蝙蝠俠的故事開始轉變為科幻取向,而蝙蝠俠的冒險常与外星生物有關。1960年蝙蝠俠於The Brave and the Bold漫畫28期中成為美國正義聯盟的成員,並在同年的正義聯盟漫畫中出現。
到了1964年,蝙蝠俠漫畫的銷售量劇烈下滑。鲍勃·凯恩指出DC漫畫公司原本計畫將蝙蝠俠漫畫全面休刊。茱歷亞·書華茲被指派為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並全面重整。由偵探漫畫327期(1964年五月)開始,漫畫封面標示了“新面貌”,書華茲將蝙蝠俠變得符合當代潮流,並將故事回歸於原本的偵探故事走向,包括重新設計蝙蝠俠的裝備,蝙蝠車,以及蝙蝠裝,書華茲採用畫家卡迈恩·因凡蒂诺進行此次重整更新的工程。太空生物與1950年代中如蝙蝠女俠、蝙蝠犬、小蝙蝠俠等的角色不再出現;甚至連蝙蝠俠過去的管家阿福都被去除而由哈莉姑媽來取代。
1966年開播的蝙蝠俠電視影集對蝙蝠俠這個人物本身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該電視影集成功連帶提升了漫畫出版業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的發行量在當時逼近900,000份。影集中像蝙蝠女孩的角色與影集中誇張滑稽的風格被帶入了漫畫之中;影集也帶回了管家阿福。雖然影集與漫畫均成功了一段時間,但滑稽誇張的風格難以經得起考驗,該影集在1968年仍難逃被取消的命運。蝙蝠俠漫畫也連帶的再次失去人氣。
1969年,編劇丹尼斯·歐尼爾與畫家尼爾·亞當斯將蝙蝠俠與1960年代電視劇中誇張滑稽風格的詮釋作明顯的切割,讓蝙蝠俠回歸起點。儘管歐尼爾與亞當斯的作品受到漫畫迷的歡迎,如此的好評卻無法挽救持續下跌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由1970年到1980年不停的下滑,到1985年跌至史上最低點。
弗兰克·米勒1986年的短篇連載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重振了蝙蝠俠的活力。故事講述在可能發生的未來裡,已年入50的蝙蝠俠復出再披戰袍的故事。《黑暗騎士歸來》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並從此成為漫畫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4]。此系列故事造成了蝙蝠俠人氣的重大回升[15]。
同年中丹尼斯·歐尼爾接任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一職,他負責設計了在《無限地球危機》後蝙蝠俠的基本描繪藍本。歐尼爾以自己是受僱重整蝙蝠俠這個角色為前提來擔任編輯一職的,因此試圖為蝙蝠俠各漫畫注入前所未見的新風格。此一新方向的成果之一是在蝙蝠俠404到407期連載的“第一年”故事線,在此故事中法蘭克·米勒與畫家大衛·馬索伽利合作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起源作重新的設定。艾倫·摩爾與布萊恩·柏蘭搭檔的《蝙蝠俠:致命玩笑》承續了這樣的黑暗風格,在此故事中小丑為了逼瘋高登局長,將他的女兒芭芭拉·高登雙腳弄殘,綁架了高登本人,並折磨他的精神與肉體。這些故事與其他同類型的作品主題晦暗且風格成熟,幫助提升漫畫書的形象讓漫畫不再僅是兒童的娛樂。
1988年DC漫畫公司讓讀者投票決定第二代羅賓杰森·托德的生死,讓蝙蝠俠漫畫吸引了廣泛的注意。結果以28票的些微差距贊成杰森死亡。次年因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電影讓蝙蝠俠更受矚目;除了該片電影數百萬美元的獲利與周邊商品的營收外,近五十年來第一部全新以蝙蝠俠為主角的漫畫系列《黑暗騎士傳奇》創刊號亦賣出近一百萬冊[16]。
1993年的“騎士殞落”故事中介紹了一位新的反派人物班恩,他將蝙蝠俠重傷成癱瘓;而名為死亡天使的尚·保羅·范雷在布魯斯·韋恩復健期間受託穿上蝙蝠裝代替成為新的蝙蝠俠。1999年“无主之地”是一個長達一年橫跨所有蝙蝠俠相關漫畫期刊的故事線,講述受地震襲擊後的高譚市的故事。在“无主之地”故事結束後,歐尼爾卸下主編一職由包柏·謝瑞克繼任。2003年,編劇杰夫·洛布與畫家吉姆·李合作為期12期的“缄默”故事線;此故事成為自蝙蝠俠第500期後首次登上鑽石漫畫發行公司銷售冠軍的蝙蝠俠漫畫。吉姆·李隨後與弗兰克·米勒合作推出“全明星蝙蝠俠與羅賓”創刊號,成為2005年的漫畫銷售冠軍,且打破2003年以來漫畫業中的最高銷售量[17][18]。蝙蝠俠在DC漫畫2005年的大事件“身份危機”與2006年的“無限危機”中都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角色。2006年以後,《蝙蝠俠》與《偵探漫畫》的常任作家分別為格蘭特·莫里森與保羅·蒂尼。
2011年9月,DC漫畫的《蝙蝠俠》等超級英雄漫畫都已被註銷,进行重启。新52的重啟使布魯斯·韋恩被認定為蝙蝠俠的唯一一個扮演者并在《蝙蝠侠》《侦探漫画》《蝙蝠侠与罗宾》《蝙蝠侠:暗夜骑士》中作为主角。而迪克·格雷森也返回到了夜翼的身分,出現在他自己的系列。雖然許多人物歷史改變,以吸引新讀者,但蝙蝠俠的歷史仍然大多保存完好。自从新52开始斯科特·斯耐德一直在为《蝙蝠侠》编剧。他的第一个主要的故事线是“猫头鹰之夜”,讲述了蝙蝠侠面对一个控制哥谭数世纪的秘密结社—猫头鹰法庭的故事。第二个故事线是“灭族之灾”,小丑回到哥谭同时攻击了蝙蝠家族的每一个成员。
在2009年出版的《蝙蝠俠:願汝安息》,蝙蝠俠因墜機而失踪六個月以上。
具體情節: 黑手套自稱是蝙蝠俠的父親托馬斯·韋恩,接連摧毀韋恩莊園和蝙蝠洞,並襲擊了蝙蝠俠。受了傷的蝙蝠俠試圖跳上直升機裡。就在兩人打鬥期間,失去控制的直升機墜毀砸在了地面上,兩人墜地後去向不明,被認為已死亡。然而,作者莫瑞森表示蝙蝠俠的最終命運將在《最終危機》故事中被透露,並且其中出現的蝙蝠俠確實是布魯斯·韋恩本人
在《蝙蝠俠:願汝安息》後,偵探漫畫以《最後儀式》把《蝙蝠俠:願汝安息》的故事涵接到《最終危機》的故事線。兩冊的《最後儀式》提到其實蝙蝠俠並未在直升機墜毀時死亡,而是游泳回到了蝙蝠洞。並且被傳輸到正義聯盟太空總部,幫助聯盟調查奧利安之死,繼而發展出《最終危機》的故事線。最後,蝙蝠俠在《最後危機》第六冊被達克賽德的「歐米茄光線」射殺。但並未殺死蝙蝠俠。雖然發現了蝙蝠俠的屍體,但蝙蝠俠的意識被送到遠古。
2010年,DC推出六集的漫畫「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归来」,講述布魯斯韋恩用智慧從遠古回到現代。
故事記述了罗宾们爭奪蝙蝠俠的繼承權,包括:迪克·格雷森,傑森·托特和蒂姆·德雷克等等。最後由迪克·格雷森奪得面具,而蒂姆·德雷克則化身為紅羅賓,周遊列國,找尋布魯斯的蹤跡,因為他堅信布魯斯仍未死。繼承羅賓的位置的,則是布魯斯和塔利亞的兒子——達米安。
|df=
(帮助)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蝙蝠俠",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starwars,startreck,odysee 2000,science fiction,future,movie, superman,batman,south gate,superhero,harry potter,knight rider,cartoon,c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