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Cramunhao).
Zika fever | |
---|---|
Rash during Zika fever infection | |
读音 |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感染性疾病(英语:Infectious disease (medical specialty)) |
ICD-10 | U06.9 , code change from 21 December 2015 |
ICD-9-CM | 066.3 |
茲卡熱(英语:Zika fever),又稱作茲卡病毒感染症,是一種由茲卡病毒所引發的疾病[1] 。大部分被感染的個案並無明顯症狀,但若有症狀出現,則與登革熱的症狀相似[1][2] 。茲卡熱的病人可能會有發燒、眼睛紅腫、關節痛(英语:Arthralgia)、頭痛,或是產生斑丘疹(英语:Maculopapular rash)等輕微症狀,且通常不會持續超過七天[3][1][4]。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因初期感染茲卡病毒而死亡的案例[2]。茲卡病毒的感染被認為可能和吉巴氏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有關[2]。
茲卡熱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透過黑斑蚊的叮咬[3],也可經由性行為、血液傳輸而感染[3],茲卡病毒甚至可能透過母子垂直傳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引起胎兒的小頭症[1][2] 。經由檢測血液、尿液或是唾液中的病毒RNA,可以診斷病人是否感染茲卡病毒[1][3]。
預防方法包含使用驅蚊物品、穿著衣物包裹全身、使用蚊帳與清除蚊蟲孳生的積水等方式,並避免在疾病發生區被蚊蟲叮咬[3]。目前沒有有效的疫苗[3]。巴西的衛生官員在2015年建議因疫情爆發,而應推延懷孕的時間,並建議懷孕的婦女不應前往疫情爆發區旅遊[3][5]。在此疾病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下,撲熱息痛可能會幫助緩解症狀[3] ,而並不太需要去醫院至醫院診療[2]。
造成茲卡熱的茲卡病毒於1947年被分離出來[6]。人類史上第一次有紀錄的茲卡熱大爆發發生於2007年,地點在密克羅尼西亞[3]。2016年一月,茲卡熱開始蔓延於美國境內約20個地區[3]。 非洲、亞洲和大洋洲也都有茲卡熱的疫情[1]。世界衛生組織根據2015年開始於巴西的大爆發,於2016年二月發布了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7]。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茲卡熱",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virus,bacteria,medicine, molecule,atom,chemistry,l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