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Poyraz 72).
糖(sugar)泛指各種可食用的帶有甜味的晶體,有甜味、短鏈、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許多會用在食品中。糖在有機化學中屬於醣類,由碳、氫及氧三種原子組成。單醣是結構較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日常用的蔗糖則屬於雙醣,在人體中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其他的雙醣有麥芽糖及乳糖。較長鏈的糖稱為寡醣。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也有甜味,但不會歸類為糖,有些會用來代替食物中的糖,稱為甜味劑,一般俗稱代糖。
大部份植物的組織中都有糖分,但只有在甘蔗及糖用甜菜中才有夠高的濃度。依全球性的生產比例來看,蔗糖約占七成,甜菜糖約占三成。[1]自古在南亞及東南亞等熱帶氣候地區都有種植甘蔗,在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及美洲開始開設製糖工廠,其產量大幅增加。這是首次使糖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之前只能靠蜂蜜使食物有甜味。糖用甜菜是甜菜的一個栽培品种,在較寒冷的氣候中成長,在十九世紀發現萃取糖的技術後,也成為糖的主要來源。糖的生產及交易在許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歷史,包括殖民的形成、奴隶制度的出現、契約勞工的產生、19世紀時因為糖交易控制國家而產生的人民遷徙及戰爭,以及新大陸的民族組成及政治結構。
全世界在2011年消耗了1.68億噸的糖,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4公斤的糖(若在工業化國家中,每人年均消耗量則為33.1公斤),相當每人每天從糖攝取了260卡路里。在二十世紀後期開始質疑高糖分(特別是精製糖分)的飲食到底對人類是否有益。食糖已確定和肥胖有關,也懷疑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癡呆、黃斑變性及蛀牙有關。許多研究都試著找出其中的關係,但結果各有不同,原因是很難找到完全不攝取糖,或是幾乎不攝取糖的控制組族群。
语源学可以看出糖(蔗糖)如何在各民族間擴展,英語的糖sugar[2]源自梵语的शर्करा(śarkarā) [3] 及波斯語شکر shakkar,很可能是因為義大利商人而進入英國,當時義大利文的糖是zucchero,而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語的糖(azúcar及açúcar),保留了阿拉伯人定冠詞的痕跡。古法文中的糖是zuchre,現代法文則是sucre,最早希腊语中的字是σάκχαρις (sákkʰaris)[4][5],不過有關有關譜系詞的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的解釋。
食糖為重要的農產品,其來源作物可能是甘蔗、甜菜(在日本亦稱為砂糖蘿蔔)、蘆粟等。[6]
一般的食用糖是蔗糖,以蔗糖为主要成分的食糖根据纯度的由高到低又分为:冰糖(99.9%)、白砂糖(99.5%)、绵白糖(97.9%)和赤砂糖(也称红糖或黑糖,89%)。[7]
以臺灣糖業公司的產品為例,其所生產以蔗糖為原料的食糖有:冰糖、白糖、紅糖。[8]
糖度:99.999%以上。[來源請求]精煉白糖經溶解與多次結晶煉製而成。
糖度:99.6%以上。原料蔗糖經溶解去雜質及多次結晶煉製而成的高純度白糖。
糖度:88%以上。紅糖又稱天然糖或有機糖。甘蔗榨汁去雜質後熬煉激晶而成。过去红糖是生产白糖的中间产品,最後會逐漸生產出砂糖與最終成品白糖,而现在由于离心工艺的改进,一般直接生产出白糖,再添加糖蜜制得红糖,所以現代的紅糖是跟以前是不一樣的。[9]另外,俗稱的黑糖,是與紅糖同樣的糖品,主要顏色差異源于糖蜜的比例不同。[10]
原糖會經過精炼過程,去除其中的糖蜜,剩下的就是精製糖[11][12]。原糖是直接由甘蔗或糖用甜菜中提煉的蔗糖,精煉後即為一般使用的精製糖或白糖[13][14]。
2011年的五大糖生產國分別是巴西、印度、歐盟、中國和泰國。同一年的前四大糖出口國為巴西、泰國、澳洲及印度,前三大糖進口國為歐盟、美國及印尼。若以人均消耗量來算,巴西是人均消耗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澳洲、泰國及歐盟[15][16]。
國家 | 2007/08 | 2008/09 | 2009/10 | 2010/11 | 2011/12 |
---|---|---|---|---|---|
巴西 | 31,600 | 31,850 | 36,400 | 38,350 | 35,750 |
印度 | 28,630 | 15,950 | 20,637 | 26,650 | 28,300 |
歐盟 | 15,614 | 14,014 | 16,687 | 15,090 | 16,740 |
中國 | 15,898 | 13,317 | 11,429 | 11,199 | 11,840 |
泰國 | 7,820 | 7,200 | 6,930 | 9,663 | 10,170 |
美國 | 7,396 | 6,833 | 7,224 | 7,110 | 7,153 |
墨西哥 | 5,852 | 5,260 | 5,115 | 5,495 | 5,650 |
俄羅斯 | 3,200 | 3,481 | 3,444 | 2,996 | 4,800 |
巴基斯坦 | 4,163 | 3,512 | 3,420 | 3,920 | 4,220 |
澳大利亞 | 4,939 | 4,814 | 4,700 | 3,700 | 4,150 |
其他 | 38,424 | 37,913 | 37,701 | 37,264 | 39,474 |
合計 | 163,536 | 144,144 | 153,687 | 161,437 | 168,247 |
除了肥胖及糖尿病風險外,由於糖在體內會轉換為血脂(脂肪),吃糖過量也會造成高血脂及脂肪肝。
美國認為糖的安全食用量是低於總熱量的10%,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認為要低於5%;無論是哪種標準,都是很容易過量的標準。
2015年3月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新版飲食指南,建議將游離糖的量減至每日攝取總熱量的5%以下,亦即不超過25公克(6茶匙),以避免肥胖症、蛀牙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文明病。[19][20][21]
哈佛醫學院亦發表了健康飲食餐盤指引, 當中明確表示, 應避免含糖之飲料, 限制糖的攝取。因為糖為熱量的主要來源, 而且通常營養價值很低。[22]
游離糖分包括食物及飲料中由製造商、廚師或是消費者加入的單糖及雙糖,以及蜂蜜、糖漿、果糖及濃縮果汁中的天然糖分[19]。
由于吃糖是跳过了绝大部分复杂的咀嚼切碎研磨食物并将其化学消化的过程,改而直接吸营养的更有效摄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生长期儿童需要经常吃糖保证一定食欲;因饮食不规律而长期饥饿导致消化道溃疡症的消瘦患者需要在手边准备糖,时刻补充血糖营养,防止低血糖病发;医院配置点滴溶液时常使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母液……[來源請求]
糖類成癮是指糖和許多食物成癮(英语:food addiction)症狀(如暴飲暴食(英语:Binge eating)、戒斷、食物渴求及交叉致敏)之間的關係。有些科學家聲稱過量的糖類或糖果攝取會出現類似類似海洛英中毒(英语:Opioid use disorde)的症狀[23][24][25],日本白澤卓二稱為「糖中毒」[26][27]。
一般烹飪糖因為顆粒大小不同,加上濕氣的因素,其密度會有所不同。
Domino食品(英语:Domino Foods)提供了以下重量和體積之間的換算關係,單位用美制单位[28]:
Powder and Bulk出版的"Engineering Resources – Bulk Density Chart"有不同的資料,其密度如下[29]:
ΔFosB has been linked directly to several addiction-related behaviors ... Importantly, genetic or viral overexpression of ΔJunD, a dominant negative mutant of JunD which antagonizes ΔFosB- and other AP-1-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in the NAc or OFC blocks these key effects of drug exposure14,22–24. This indicates that ΔFosB is both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many of the changes wrought in the brain by chronic drug exposure. ΔFosB is also induced in D1-type NAc MSNs by chronic consumption of several natural rewards, including sucrose, high fat food, sex, wheel running, where it promotes that consumption14,26–30. This implicates ΔFosB in the regulation of natural reward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nd perhaps during pathological addictive-like states.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食糖",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food,liquor,alcohol,drink,beverage,c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