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ovirus」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诺如病毒、诺罗病毒 |
臺灣 | 諾羅病毒 |
港澳 | 諾如病毒、諾沃克病毒 |
| ||||||
病毒分類 | ||||||
|
诺如病毒(英语:Norovirus,NV),又稱為诺罗病毒、诺沃克病毒或膿融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諾羅病毒的特徵是感染人口密度較高和衛生環境差的地方,如郵輪。諾羅病毒是由糞便、口水傳染,人若吃了被感染的蚌類也會感染。
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诺瓦克(Norwalk)发生了流行性腸胃炎,从患者的粪便裡检出病毒,被称为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
1972年,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形态呈小型、圆状,被认为是小圆结构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ed Virus: SRSV)的一种。之后,从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身上接连发现与诺沃克病毒相似的小圆状结构病毒,被称为「类诺沃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或小圆结构病毒。另外在日本还发现了札幌病毒(Sapporo virus)。
这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小圆结构病毒有兩种,即类诺沃克病毒和类札幌病毒(Sapporo-like viruses)。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第12届国际病毒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上,这兩种病毒按发现地点分别被正式命名为「诺如病毒」(Norovirus)和「札幌病毒」(Sapovirus)。
诺如病毒又按遗传基因分为基因群Ⅰ和基因群Ⅱ。基因群Ⅰ(genogroup I)裡有诺如病毒、南安普顿病毒(Southampton virus)、沙漠风暴病毒(Desert Shield virus);基因群Ⅱ(genogroup Ⅱ)裡有雪山病毒(Snow Mountain virus)、夏威夷病毒(Hawaii virus)、多伦多病毒(Toronto virus)。
中文命名方面,大陸和香港均將之譯為「諾如病毒」。大陆舊译「諾羅病毒」,後改為「諾如病毒」;香港舊譯「諾沃克病毒」,2009年起官方更改譯名為「諾如病毒」。台灣將之譯成「諾羅病毒」。
一般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嘔吐、低燒、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一般維持12至60小時後自行消退,但病毒的排泄會延續2星期左右。如腹瀉厲害,容易發生脱水、休克等症狀。
潛伏期通常為24至48小時。
諾沃克病毒的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季较多。
传播途径主要有感染性食物中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生食海贝类及牡蛎等水生动物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会从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或者干燥之后通过尘埃感染。
由于该病毒可以在体外环境存活达三个星期之久,而只需吞咽极少量(十来个病毒)就可能感染,所以该病毒传染性很强,间接接触是长期被忽略的传染渠道。比如患者便后或呕吐后洗手不够彻底,则会污染门把手,水龙头,遥控器,毛巾,衣物等,健康人接触过这些物品再手拿东西吃,或准备食物,就可能感染。
预防的关键在于患者和健康人群都频繁地用肥皂和热水认真洗手,特别是进食前和如厕后。被患者便后或呕吐后接触过的物品和台面,要用含氯漂白剂清洁。
患者的唾液也含有该病毒,不能共享餐具和饮食。患者一般三五天后恢复健康,传染性减低。但物品上所带的病毒可以存活两三个星期,被污染的水源里的病毒可以存活更长。
患者在痊愈后几个月之内对該病毒有免疫力,但之后免疫力会消失。
此病以緩和相關的症狀為治療,患者需勤於使用肥皂洗手(諾羅病毒對於酒精類消毒劑有抵抗能力,因此酒精的效果不佳)。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治療。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诺如病毒",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virus,bacteria,medicine, molecule,atom,chemistry,l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