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Siemens).
發電(英语:Electricity generation),泛指從其它種類的能源轉換為電力的過程。 現今主要使用的發電基本原理,於公元1820~1830年間,由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所發現。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藉由一組以上的線圈在磁場中進行旋轉運動,藉以產生感應電流。
1990年全球電力來源
1990年全球總發電量:
11,913,200GWh 資料來源:IEA[1] |
2000年全球電力來源
2000年全球總發電量:
15,551,858GWh 資料來源:IEA[2] |
2010年全球電力來源
2010年全球總發電量:
21,590,133GWh 資料來源:IEA[3] |
2015年全球電力來源
2015年全球總發電量:
24,344,520GWh 資料來源:IEA[4] |
直流電(DC) | 交流電(AC) |
種類 | 簡介 | 範例 | 備註 |
---|---|---|---|
摩擦起电效应 | 靜電、自由电荷的转移 |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 |
電磁感應 | 動能使一組以上的線圈在磁場中進行旋轉運動,藉以產生感應電流 | 发电机 | 現今發電的主流 |
將燃料加热至高溫電漿狀態,然后让其在磁场中高速流动切割磁力线,藉以產生感應電流,將其热能转换成电能 | 磁流體發電 | ||
電化學 | 化學能轉為電能 | 電池、燃料電池 | |
光電效應 | 光能轉為電能 | 太陽能電池、光伏陣列 | |
熱電效應 | 熱能直接轉為電能 | 熱電偶 | 主要用於感測器 |
放射性物質在衰變時所放出熱量再將其直接轉為電能 |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 主要用於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無人遙控設備 | |
壓電效應 | 壓電材料的晶格形變轉為電能 | 主要用於感測器 | |
核變化 | 使用同位素衰變時放出的β粒子,直接產生電子來發電 | 非熱轉換型核電池 | 理論上的技術 |
直流發電大多以電化學的方式產生電力,泛稱為電池,以小功率的應用為主。 電池可分為屬於消耗品一次性的原電池,可重複充電與放電的蓄電池,以及當不斷注入燃料能持續發電的燃料電池,這三大類。 此外,另有以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熱電偶,但輸出功率極少,目前主要僅用感測器。 或是,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 以及,運用電磁感應原理的直流發電機,不過這種現今比較罕見。
|
較為經濟的商業運轉發電方式,而且較容易升降電壓,所以目前世界各國大多使用此類發電,電壓通常介於110~240伏特之間,頻率在50~60赫茲之間。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發電",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PLAN, Aucotec, CAE, AutoCAD Electrical, IGE XAO, ElCAD, 2D drawings, 2D symbols, 3D content, 3D catalog, EPLAN Electric P8, Zuken E3, schematics, dataportal, data portal, wscad universe, electronic, ProPanel3D, .EDZ, eClass Advanced, eCl@ss 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