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Nixdorf).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輸電系統(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是指由發電廠傳輸電力到配電系統之間的系統,主要由高壓電纜、鐵塔(或水泥桿、木桿)及多組變電所組成。藉由提高電力傳輸過程中的電壓,降低傳輸時的功率損耗。
架空輸電線路由於建造的初期費用較低,故被廣泛使用。基本上由於採用絕緣瓷器或玻璃做為絕緣體(電力業者稱之為絕緣碍子,即輸電鐵塔上所見一串串之絕緣體),所以高壓架空導線本身並不需要特別的絕緣被覆處理,一般為了重量與導電性和機械強度考量,是使用鋼芯鋁線(ACSR)。在陰雨天或相對濕度大的時候,常可聽見絕緣碍子放電導致的低頻聲響,該等響聲並無安全上之顧慮,但是如果達到產生火花之情形,則代表絕緣碍子受到濕氣、汙染、鹽份等影響,需要由電力公司人員用較為純淨的水清洗(電力業者稱之為碍洗或碍掃)。架空輸電線路受到天候的影響,強風、颱風、雷擊,都有可能導致線路供電中斷。
由於經濟成長,導致人口密集與都市化。因此傳統的「架空輸電線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並不合適。因此,具有美化市容、較安全、不受天氣影響、使用年限較長等優點的「地下輸電線路」因應而生。地下輸電線路採用電力電纜,早期的電力電纜多採用充油電纜(Oil Filled Power Cable)現今在161kV以下之輸電電纜多採用交連電纜(XLPE)。電力電纜之缺點為初期建置成本高(約為架空輸電線路之10倍)、故障維修費用高、時間長。在供電安全和品質考量上,架空輸電線路維修所需時間多半為數小時,電力電纜之維修所需時間多半為數日。
地下輸電線路本身不受天氣及雷電影響,但電網不是完全由地下電纜組成,因此供電也會受到天氣影響,出現電壓驟降。
跨越海域時使用。台灣的海底電纜在小琉球與台灣本島間,為11.95kV配電電纜。台灣第一條輸電用海底電纜正在佈設中,是連接澎湖到嘉義縣的161kV電纜,可能會在2012年送電。
由於電纜之間有寄生電容,長距離(超過30公里)的交流電地下或海底電纜並不可行。電容會令電壓上升,最後絕緣層也無法承受而短路。因此,長距離海底電纜都是高壓直流輸電。架空電纜則是電感性,會令電壓下降。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輸電系統",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PLAN, Aucotec, CAE, AutoCAD Electrical, IGE XAO, ElCAD, 2D drawings, 2D symbols, 3D content, 3D catalog, EPLAN Electric P8, Zuken E3, schematics, dataportal, data portal, wscad universe, electronic, ProPanel3D, .EDZ, eClass Advanced, eCl@ss 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