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
本條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1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LINKSTYLE、WP:MOSIW以了解細節。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可以便于检查。 |
永續性(英语:sustainability),又稱可持續性,可以是一個想法,一個性質的生活系統,生產方法,或一種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常見的引述来自布倫特蘭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聯合國在1983年正式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當該委員會成立時,聯合國大會確認,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和堅定的,建立可持續發展政策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從這事實看出,在涵蓋所有人類活動的定義,可持續性在界定上部分地方是有困難的。[3][4]
可持續性從廣義上來講,是能夠保持一定的過程或狀態,但這一詞普遍用於研究生態和社會的關係。在生態方面,可持續發展可以被界定為具能力的生態系統,能自我維持一切生態的過程、功能、生物多樣性和未來的活力。[5]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複雜術語,可以適用於幾乎每一個方面,地球上的生命,特別是許多不同層次的生態環保,包括濕地、草原和森林,並成為了人權組織的概念,如生態城市,可持續城市,和人類活動,如永續農業、可持續建築[6]和可再生能源。
天然資源的使用必須控制在一個能夠還原的速度,人類生活才能具有可持續性。然而,現在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的生活無法維持,人類需要以集體地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將其消耗速度減少至一個可持續的限度內。[7][8]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可持續性",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nvironment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