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Koza1983).
本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0月9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
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縮寫:SD),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由布倫特蘭委員會创造已成为最经常被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1][2]
长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环境的破坏,各种环境危机浮现,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受环境承载力制约。可持續發展源於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由於1960年代发达国家在非洲及南美大量收購農地種植咖啡和甘蔗,並用所得的金錢購買糧食,以供應給當地居民。然而,由於土地發展過度,且缺乏規劃,令咖啡和糖的期貨在短時間內貶值。南美各國經濟頓時崩潰,加上水土流失、濫用農藥及過度消費行為持續擴大,令土地贫瘠,甚至沙漠化,引致饑荒。
「可持續發展」的出現,就是要糾正過去的錯誤,避免其他國家重蹈覆轍。「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體系內的發展必須環環相扣,並得以自給自足。
目前世界對「可持續發展」的公認概念,其定義源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们共同的未来》[3] 於1987年由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出,並於聯合國第四十二屆大會公佈。其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不简单的等同于生态化或者环境保护,一般认为它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可持续发展强调三要素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总体进步,避免一方面的受益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社会总体受益为代价。
由於人口和財富的激增,地球自然資源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人與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須禁止那種不顧子孫後代而任意糟蹋自然資源的行為,並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应具備以下特征:
|
|
|
|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可持续发展",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Environment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