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kown).
本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8年12月27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
現代雙簧管 | |
音域 | |
---|---|
| |
相關樂器 | |
| |
相關條目 | |
木管樂器 |
雙簧管屬於木管樂器,屬於雙簧類樂器。「雙簧」是以兩塊簧片縛在一起,並透過簧片振動而發聲。它的音質獨特,在交響樂團中,經常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中以獨奏的形式出現。雙簧管是由蕭姆管(Shawm)發展而成的樂器。
現今交響樂團演出前,會以雙簧管奏出的A(442Hz或440Hz)音來作為其他樂器調音的基礎。有一說這是因為在以往的樂器合奏中,舊式雙簧管是最難調準音的樂器,所花的時間亦較多,所以演奏前會先讓它調準音後才到其他樂器,這習慣後來便成為了樂團的常規;而根據現代的研究,雙簧管在演奏這個音高時,樂器的狀況最穩定,且音色較具穿透力,故用來作為樂團調音的標準。
現代雙簧管的管身主要由三節組成,分別為上管、下管及喇叭口。高階的雙簧管管身通常以非洲黑木(Grenadilla)製成,亦有以塑膠或全透明合成樹脂製成。
雙簧管的管身由三部份組成,其上有20多個不同大小的音孔,音孔上裝有鍍金或鍍銀的按鍵,用以覆蓋氣孔調節音高。整套按鍵以複雜的槓桿結構組成,吹奏時邊按按鍵,槓桿組合會以連動的方式自動打開或關閉氣孔,以改變吹奏出來的音高。
簧片是影響雙簧管的音質的重要因素。簧片通常以蘆葦的莖部(cane)製作,亦有使用竹蔗、竹片等材料製成,下方以尼龍線纏繞固定於銅製的軟木管(Staple)上,亦有以金、銀製成的軟木管。簧片的削法主要分為美式、徳式、法式三種削法,美式簧片削掉的面積較大,德式與法式簧片削掉的面積則較小,完成後的簧片總長度大約為70mm,可依演奏者本身習慣進行調整。簧片使用前,必須先用清水泡數分鐘,待變軟後,簧片才能充份震動,發出圓潤的音色。
簧片的厚薄長短,亦會直接影響吹奏時的音質:較薄的簧片較容易發聲,適合初學者使用,但出來的音質欠圓潤;較厚簧片能吹出響亮而甜美的聲音,但難以控制,需要較大的氣壓才會發聲;長的簧片音準偏低,短的則音準偏高。初學者可選擇購買現成的簧片以便練習,但由於不同樂曲對雙簧管的音質有不同的要求,專業的演奏者通常會自製簧片以配合所需,這也是對雙簧管演奏者而言最大的挑戰。
雙簧管的按鍵方式正不斷改良,現時的按鍵系統有:
普遍雙簧管都有2個八度音鍵:第1個用以打開e²至g#²等音的氣孔;第2個打開a²至c³的氣孔;設計較複雜的雙簧管則附設第3個八度音鍵,用以輔助c³以上音程的發聲。 新式的双簧管有3个八度音键,第1个用以打开E5至G#5等音的气孔;第2个打开A5至C6的气孔;第3个则提供另一套高音的按键指法。
舊式的雙簧管礙於槓桿結構的不足,個別的音高很難、甚至無法產生顫音(trill)效果,如c²-d²、b-c¹等。新式的雙簧管附加不同的顫音鍵,使幾乎所有音都能發出顫音。
舊式的雙簧管,吹奏D-F或F-D兩個音時必須使用叉狀F(Forked-F)的指法。新式的雙簧管附有左手F鍵,大大減低指法的複雜性,並保持音高、音質的穩定性。
另一個為簡化吹奏D-F或F-D指法所用的音鍵。舊式雙簧管的叉狀F指法需配合右手的Eb鍵;新式雙簧管配合了叉狀F共鳴鍵,使用叉狀F指法時便無需按Eb鍵。
雙簧管的音域有2個半八度,較其他木管樂器來的窄,由b♭到f³。吹奏高音域時需要較高的技巧,否則較容易發出爆音,或有失音準。
雙簧管採用高音譜號,並使用實音記譜法。
相比長笛及其他木管樂器,雙簧管的音色較難控制。初學者由於未能有效運氣及控制嘴唇的壓力,經常會發出如鴨叫般刺耳聲音;然而有經驗的雙簧管演奏者,只要配合上下嘴唇的壓力,即可控制音色,發出美妙的音色。
吹奏雙簧管需要身體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有:
以上提及吹奏時牽涉的各個身體部份,由於存在著很大的個人差異,吹奏時身體各部份的協調亦因人而異。而部份肌肉(如:嘴唇、舌頭、喉嚨)控制更非人類慣性的活動模式,所以要充份控制雙簧管以奏出動聽的旋律,必須反覆練習以鍛鍊以上各部份的協調。
與雙簧管屬於同一家族的木管樂器包括有:
雙簧管是最早成為現代管絃樂團的常規樂器之一。早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雙簧管已經成為器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在巴赫、莫扎特和海頓的交響樂作品中,編制已經包括雙簧管,並且出現獨奏的樂段。相比之下,巴松管雖然亦已納入編制當中,不過卻常與大提琴等低音樂器齊奏和作伴奏用途。
|
與管絃樂作品相比,為雙簧管而創作的協奏曲相對不多。
巴洛克時期為雙簧管協奏曲創作最豐富的時期,如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創作過15首雙簧管協奏曲,泰利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阿爾比諾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等人亦創作了大量的雙簧管協奏曲。但踏入古典時期,數量則大幅減少。
古典時期的雙簧管協奏曲數量並不多,海頓、莫札特均只創作過一首(海頓的作品近年被指出並非本人所創作);2005年曾經有相傳是貝多芬學生時期創作的雙簧管協奏曲被演出,但仍未廣泛被認可;這時期較出名的雙簧管協奏曲作品就只有以創作歌劇為主的貝里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所寫的一首雙簧管協奏曲。
浪漫時期後期至二十世紀前,出現了許多重要的雙簧管協奏曲,如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普朗克(Francis Poulenc)、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ů)的協奏曲,理查史特勞斯的雙簧管協奏曲更是演奏家們公認的高難度曲目。
近代也陸續出現多首雙簧管協奏曲,如貝里奧(Luciano Berio)、齊默爾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馬代爾納(Bruno Maderna)、茲維里奇(Ellen Taaffe Zwilich)、卡特(Elliott Carter)等。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雙簧管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雙簧管",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printed,3dprinting,3dprint,music,song,dvd,dcrom,schellak,top hit